作者 郭菲
最近翻找资料,东西没找着,倒是在一个大学时期的笔记本里发现了颇有年头的旧物——一张粉红色、带着受潮黄晕、印着“K1473 襄樊(现改名襄阳)→湛江,硬座”字样的火车票。
经过多年的亲密陪伴,它已经和笔记本的纸张有些粘连。我小心将它取下,16年前那个溽热的夏日突然涌来,带着绿皮火车“哐且哐且”的轰鸣。
27小时的硬座记忆
2009年夏天,在父亲的陪同下,我带着入学通知书和沉重的行李箱,满怀期待从小县城奔赴祖国的南端——美丽的海南岛。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生活了19年的城市,既兴奋又忐忑。出行前,家人特意带我去买了一身新衣服,好让我用崭新的面貌迎接大学生活。
行程由父亲全权操持,不知道他当时出于哪些考虑,但现在看来,显然安排得不太“人性”:先从竹溪县坐8个小时的大巴车到襄阳,接着是近27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到湛江,最后轮渡到海口。“风尘仆仆”“漂洋过海”这些词汇在那趟行程里有了具象。
K1473次列车是没有空调的普快绿皮火车,车厢里塞满了混杂着各种异味的闷热。但没关系,第一次出远门的兴奋轻易掩盖了这些轻微的不适。上火车前,我换上新买的白色短袖衬衫,意气风发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贪婪地看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故乡风景,想象着遥远的南国风情。
这种惬意很快就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漫长的煎熬。白天的车厢像个喧闹的集市,充斥着天南地北的方言和孩子的哭闹。我对面挤着的是一家四口——外婆、妈妈以及一双姐弟,四个人都晒得黢黑。小孩子有些调皮,吵吵闹闹、上蹿下跳,黑脚丫时不时飘来阵阵脚臭。外婆和妈妈操着南方口音嘀咕几句,但疲惫的音量根本阻止不了孩子们无穷的精力。
聒噪声让闷热更加突出了,黏腻的皮肤让人烦躁,开车窗是唯一可以缓解的方式。疾驰的风灌进来,虽然并没多凉快,甚至有些温热,但流动起来的空气瞬间让人舒服多了。不过,我也为之付出了代价——在旅途的最后,我发现我左边胳膊和肩袖都被裹着尘土的风吹成了黑色。真心疼我的新衣服啊!
到了夜晚,一切沉寂下来,疲惫才真正开始显露出它的獠牙,而入睡却是奢侈。靠着睡吧,硬座的座椅笔直而局促,人像沙丁鱼一样被固定在自己的方寸之地,完全没法放松;趴着睡吧,胃像正在打气的气球,不断膨胀。更别说在最困的时候,耳边总会传来售货员的叫卖:“啤酒饮料矿泉水,瓜子花生八宝粥。来,腿挪一下……”那一夜,真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在拥挤的车厢里经历完一个昼夜的轮转,终于看到天色再次泛白时,我好像又活过来了。清晨,父亲泡好桶面递给我,但经过一天一夜劳顿的我满嘴苦涩,偏要等排队去洗手间刷完牙才肯吃。“出门在外不比在家里,莫怪做作!”父亲批评道。
票根里的青春账本
自那以后,我便对K1473产生了阴影,再没坐过第二次。
好在后来我发现了用时更短、更方便的乘车方式:从海口乘火车到广州,再换乘到十堰。这样一来,我只用乘坐火车和大巴车两种交通工具,也不用在一趟车里“白加黑”了。
穷学生时代为了省钱,几乎每次来回往返都选择硬座,学生半价,火车票就更便宜了。只是每次寒假赶上春运,乘车都是一场兵荒马乱。买票要去火车站排队2小时起步,进站是靠跑的,上车是靠挤的。一次与春运大军一同奔跑进站,不料行李箱的一个轮子突然“扬长而去”。我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才连拖带拽地把行李箱搬上车,一路狼狈至极。
长时间的车程难免无聊疲惫,我学会了苦中作乐。那时候我们宿舍流行钩织,乘车途中,它成了我打发时间、转移注意力的好工具,至于最后钩出了个啥,好不好看,都不重要。火车上也并非都是枯燥,一轮一轮的推销表演可是最好玩儿的解闷时刻。热情的介绍和夸张的表演,让周围的乘客不掏钱包都不好意思,就连我这个自诩不会上当的穷学生也买过一块干发巾,虽然它最后缠在了我宿舍上下铺那硌脚的梯子上。
最有趣的是火车过海。当列车抵达码头后,车厢会被拆解,然后由专用机车分批推上渡船,抵达目的地码头后,再被重新编组成完整的列车。这整个过程乘客都不用下车,车厢里也无法看见外面的情景,但那些响亮的“咣铛”声可以提醒大家:哦,火车已经上船咯。后来,每当跟内陆的同学讲起我的乘车经历,总能看到他们惊讶的神色:“原来火车是这么过海的,好神奇啊!”
不知是年龄原因体力不如从前,还是生活越好人越娇气,现在别说20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就连看见人多的公交车都望而却步。当初为了上学和回家经历的那一趟趟的奔波、拥挤与坚持,现在怕是再也做不到了。那个能咬牙吃下所有苦的十八九岁的年纪,也一去不返了。
如今再坐火车,终于不用再为了省钱而自讨苦吃。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刷会儿手机打会儿盹的功夫就到站了。买票也不用在购票厅苦苦排队了,手机上一键就能预订。进站也不用取票查票,刷身份证就行。
电子化、无纸化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效率与便捷,但也不断冲刷着一切旧的痕迹。多年以后,我还能像现在这般,翻出一张有着深刻青春烙印的火车票吗?这张泛黄的K1473不仅仅是一张车票,更是一个坐标,标记着我人生第一次远行的起点;它也是一枚时间的胶囊,封存着那个夏天所有的气味、声音与触感;它更是一首无声的叙事诗,讲述着一位少女如何用一张硬座票,扛起行囊,笨拙而勇敢地,奔向她期待的未来。
编辑:于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