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世醒
今年10月1日,中国铁路彻底告别纸质火车票。消息一出,无数网友翻出珍藏的票根,在社交平台上晒出那些已经褪色但记忆鲜活的纸片。一位网友的感叹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偷偷攒了十几年的青春,要被一键格式化了。”
生活总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提醒你时间的流逝,而这些纸质火车票,恰恰成为那些无法复刻瞬间存在的证明。
纸片上的青春地理
翻开一本厚厚的车票收藏册,就像打开一个人的青春地理,这些票根构成了一幅无形的地图,记录着一个人生命轨迹的变迁。从绿皮火车到动车再到高铁,从硬座票到卧铺票再到商务座——车票的演变,暗合着个人与时代的双重进步。
在微博上,一位网友展示了她从2010年到2022年所有往返十堰与武汉之间的车票,总共87张。“这些票根见证了我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再到职场人的全过程。第一次去武汉读大学时,坐的是慢车,要六个小时。后来有了动车,只要三个小时。现在坐高铁,一个半小时就到了。速度在变快,青春在变短。”
车票背后,是城市发展的历史。
1970年,随着襄渝铁路的建设,十堰站应运而生。最初,它只是一个三等小站,候车室不足200平方米,每天仅有一对客车经过。在那个汽车还是奢侈品的年代,火车是十堰人走出大山的首选。
今年54岁的张桂珍退休前,曾经是十堰火车站售票员,在售票岗位上工作了30年。她回忆,1990年代初她刚参加工作时在花果车站,当时的火车票还是硬纸板车票,大小为25毫米×57毫米。销售全凭人工,售票员卖票就像“抓中药”,票箱里的小格子对应着不同的车票,售票员打着算盘计算价格。
“车票上面只有车次和到站信息,没有座位号和旅客信息,乘客拿着车票上车找座位全凭运气。”
1997年,软纸电子票正式投入使用,发售方式也改为计算机售票,这极大降低了售票差错率,也将售票速度从几分钟压缩到几十秒。
2004年,总投资1.2亿元的十堰火车站新站房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成为当时鄂西北地区最大的火车站。候车室内冬暖夏凉,电子显示屏实时更新车次信息,自动检票系统取代了人工检票。
而2019年11月29日,十堰迈入高铁时代,十堰东站正式开通运营。从十堰到汉口,最快只需1小时57分钟。曾经遥不可及的距离,如今变得近在咫尺。
告别与珍藏
火车与火车票,不仅是普通人的记忆载体,也是许多文化名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作家毕飞宇曾在作品中描述火车票的重要性:“在那个年代,一张火车票代表着一种可能性,一种逃离现状、寻找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握着一张火车票,就好像握着自己的命运。”
已故画家吴冠中生前喜欢收藏火车票,他曾说:“这些小小的纸片,记录了我走过的路。有时候翻看它们,过去的创作历程便一一浮现。”
随着电子客票的全面推行,纸质火车票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一转变,引发了一股怀旧热潮。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人出售不同年代的火车票收藏册,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一位卖家表示:“这些不仅仅是旧车票,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十堰的一家咖啡馆里,墙面上贴满了顾客捐赠的旧火车票,形成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店主说:“这个创意来自于顾客的一句玩笑——‘这些车票记录了我们走过的路’。现在我们要和纸质车票告别了,但走过的路会一直留在记忆里。”
心理学家分析这种“车票情结”时指出:“人们珍藏车票,本质上是在珍藏一段段不可复制的时光。这些小小的实物,能够触发强烈的情感记忆,让过去变得触手可及。”
纸质火车票的消失,是一种进步的必然。它减少了纸张浪费,提高了通行效率,符合绿色出行的理念。
然而,物理形态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记忆的消亡。
在十堰火车站广场,一位即将前往深圳工作的年轻人展示手机上的电子车票截图:“我会把它们保存在手机相册里,就像过去珍藏纸质车票一样。形式变了,但每一次出发的意义不会改变。”
也许,我们告别的不是一张小小的纸片,而是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从纸质车票到电子车票,从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到风驰电掣的高铁,改变的不仅是速度,还有我们与远方、与时间的关系。
那些年,我们手握车票,奔赴考场、职场、情场;那些年,我们在站台上挥别亲人,又在另一个站台与他们重逢;那些年,一张小小的车票,可能是梦想的起点,也可能是爱情的见证。
生活始终向前,就像不断提速的列车。而记忆,会帮我们保存那些值得珍藏的瞬间——不管是以纸质车票的形式,还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抑或仅仅是以故事的形式,在人与人之间流传。
当我们最终告别纸质火车票时,我们其实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过去的自己致敬。然后,带着这些记忆,继续驶向下一个站台。
编辑:于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