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龚艳琳)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与废物排出的“交通枢纽”。一旦发生“堵塞”引发肠梗阻,将严重扰乱生理机能,甚至危及生命。在过去,许多严重肠梗阻患者往往需要接受紧急开腹手术。如今,随着“肠梗阻导管”这一精准医疗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可免于这一刀之苦。那么,“肠梗阻导管”和普通胃管有什么不同之处?是否所有肠梗阻患者都适用此项技术?10月22日,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健康问太和》节目特邀十堰市太和医院普外二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狄茂军,为大家答疑解惑。
近日,十堰市太和医院就成功运用该技术为一位肠梗阻患者解除了病痛。68岁的王先生(化名)因腹部剧烈疼痛、呕吐不止前往医院就诊,经检查,王先生被确诊为术后粘连导致的单纯性肠梗阻。在以往,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再次开腹手术。但这次,普外二胃肠外科专家团队为他实施了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在X光引导下,一根柔软的导管被精准置入梗阻部位,很快引流出大量肠内积液。24小时后,王先生的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肠道功能逐渐恢复,成功避免了二次手术。
狄茂军介绍,传统胃管仅能进行“被动减压”,抽取胃内积液与气体;而肠梗阻导管作为一种柔软的长导管,可在X光引导下被精准送至肠道堵塞部位,实现“主动出击”,如同派遣“特种兵”直达故障现场执行任务。
该导管具备三大核心功能:一是强力胃肠减压,能直接在梗阻肠段上方进行吸引,快速排出淤积液体和气体,有效缓解腹胀、腹痛和呕吐;二是动态病情监测,通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与性质变化,医生可实时判断肠道水肿程度与梗阻缓解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依据;三是实现非手术干预,对于因术后粘连或炎症导致的单纯性肠梗阻,通过导管有效减压可使肿胀肠道得到休息和恢复,从而避免急诊手术,帮助患者以更小创伤、更快恢复和更低费用度过危机。
那么,是否所有肠梗阻患者都适用此项技术?如果最终仍需手术,导管是否失去意义?狄茂军强调,即便因肠道肿瘤等复杂情况需手术的患者,肠梗阻导管仍具有关键作用。术前通过导管引流减轻肠道水肿,可将危重的急诊手术转化为准备充分的择期手术,从而改善术中肠道条件,提升吻合安全性,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及肠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为手术成功增添一道“安全险”。这一技术体现了现代普外科以微创、精准为核心,为患者争取最大健康获益的治疗理念。
编辑:思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