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飘出一道异香

时间:2025-10-27 09:59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微信图片_20251027101001

秦巴山脉的端午清晨,露水还凝在艾草叶尖,温森震已跟着父母扛着镰刀上山。晨光穿过林间缝隙,落在父母弯腰收割的背影上——这是温家延续三代的规矩:端午采阳坡艾,为全年的艾条制作埋下“自然的伏笔”。从清代御医的宫廷手稿,到武当道医的山野智慧,再到温森震手中十年未停的石臼,这缕艾香,在深山里飘了一百多年。

微信图片_20251027101027

御医手稿:藏在绫罗里的“艾之根”

温家与艾草的缘分,始于太爷爷温景堂的那只紫檀木医箱。清光绪年间,温景堂任太医院侍御医,专司皇室“寒湿痹症”调理,医箱里除了银针、瓷瓶,最珍贵的是两本泛黄典籍:一本是批注密密麻麻的《神农本草纲目》,另一本是手写的《温氏艾方手稿》。

手稿开篇便写:“艾者,地之阳草,端午正午采阳坡,得日精最盛,九晒九晾去寒性,陈化三载存药性——此乃《本草》‘熟艾’之要。”那时宫廷用艾极严,温景堂按《黄帝内经》“温通经络”之理,在艾草中配伍当归、桂枝,制成“宫廷温阳艾”,专为皇室调理腰膝冷痛、宫寒等症。手稿中还记着马王堆帛书“经脉灸法”的考据,足见其对古法的敬畏。

清末乱世,温景堂带着医箱归隐河南鲁山,临行前在稿末题“医道在天,药本于地,艾之传承,在真在恒”。这十二字,成了温家艾草传承的“祖训”。

微信图片_20251027100901

民间郎中:沾着武当雾的“艾之融”

爷爷温金华接过医箱时,已是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出生于鲁山的汉子,后来到湖北十堰张湾区东风公司车身厂车队上班,常年握着方向盘在秦巴山区奔波,风寒渐渐缠上了身。“爷爷说,第一次在十堰山里闻到艾香,就想起太爷爷手稿里的话。”温森震记得,爷爷的副业从此成了“鼓捣艾草”。

十堰背靠武当山,山间老道医的“道法自然”,让温金华对艾方有了新悟。他常提着自酿的米酒上山拜访道医,看他们“辰时采艾、申时阴干”,听他们讲“艾之药性,顺天时而生,应地利而存”——这恰与《神农本草纲目》“药得天地气全”的记载不谋而合。道医教他用武当山特有的干姜、花椒入艾,“干姜性温不烈,花椒祛湿通络,配秦巴艾,能解十堰‘湿重于寒’的气候之症”。

从此,爷爷的阳台成了“小药坊”:下班后就坐在小马扎上,用太爷爷传下的青石臼捣艾,先轻捶300次去粗渣,再重捶700次成绒,按“艾八、姜一、椒一”的比例拌匀,用桑皮纸卷成艾条。“那时车队工友谁犯了老寒腿、肩周炎,爷爷就送几根艾条,教他们灸膝眼、肩井穴。”温森震说,爷爷总把“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挂在嘴边,这是他从太爷爷那里学来的民间智慧,也是对“治未病”中医理念的朴素践行。

1998年,爷爷把磨得发亮的石臼交到温森震父亲手中时,特意叮嘱:“秦巴的艾最养人,端午采、三年陈,别丢了老规矩。”

微信图片_20251027100948

温森震:守着石臼的“艾之守”

2016年,20多岁的温森震从父亲手里接过石臼,这一守就是十年。“第一次捣艾时,木槌砸得手生疼,爷爷的手稿翻得页脚起毛,才明白‘真艾’二字有多沉。”

他守着温家的“三真”规矩:

真材——每年端午,他和父母必定带着镰刀上山,只采秦巴海拔1200米的阳坡艾,“这里的艾含绒量高,挥发油足,掐断茎秆能闻到浓得化不开的药香”。新鲜艾草摊在院子里,父母负责分离叶杆,“必须把艾杆剔干净,只留叶片,不然影响艾绒纯度”;晾晒到八成干时,再搬进阴凉的储藏室,“温度控制在20℃,湿度60%,陈化三年,少一天都不行”——这是太爷爷手稿里的标准,也是《本草纲目》“陈久者良”的坚守。

真艺——捣艾从不用机器,“石臼捣的艾绒纤维完整,有效成分不会被高温破坏,粉碎温度必须低于80℃”。他握着木槌,按爷爷传的节奏捶打,“1000次是底线,直到艾绒‘柔烂如绵’,过筛时没有杂质”;卷制用的是手工卷条机,桑皮纸裁成固定尺寸,艾绒填充要匀,“太松易散,太紧烧不透,全凭十年练出的手感”;最后放在阴凉处风干,确保燃烧时“烟细、火匀、热力持久”。

真方——他把太爷爷的宫廷方、爷爷的武当改良方,再对照《神农本草纲目》反复调试:针对寒湿体质,加重干姜比例,增强“温中止呕、驱寒除湿”之效,缓解畏寒肢冷、痛经;针对颈肩腰背痛,保留花椒的通络之力,通过艾火纯阳温养经络,松解腰肌劳损、关节炎症的筋结;就连延伸应用的艾草足浴包,也按典籍加了当归、生姜,“泡泡脚能舒缓疲劳,适合东风厂工友下班后用”。

如今,温森震的案头总摆着三样东西:太爷爷的《温氏艾方手稿》,纸页上还留着爷爷画的十堰采药地图;爷爷用过的《神农本草纲目》,书里夹着不同年份的艾叶标本,“2018年的艾绒偏黄,2020年的艾香更浓”的批注写在页边;还有一本“疗养笔记”,记着不同体质人群的艾条用法,“宫寒者灸关元,前列腺问题灸中极”,都是从祖辈经验和中医理论里悟出来的。

“不是艾条‘神奇’,是老祖宗的中医智慧神奇。”温森震说,去年他在社区开了场艾灸体验课,教大家辨别三年陈艾(颜色深褐、艾香醇厚),教老人灸足三里增强免疫力,“有位阿姨用我们的艾条调理脾胃虚寒,腹胀的毛病好了,后来带着邻居来订,这就是对‘真艾’最好的认可”。

微信图片_20251027100944

艾香里的传承:从宫廷到深山的中医温度

秦巴山脉的夕阳落下时,温家小院的艾香还在飘。这缕香里,藏着太多故事:是清代御医案头的典籍微光,是武当道医山间的采药身影,是东风厂职工阳台的捣艾声,也是温森震十年如一日的石臼坚守。

它不只是一道异香,更是中医文化的活态传承——从马王堆帛书的“经脉灸法”,到孙思邈《千金方》的艾灸记载,再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石臼制艾法,温家的艾条,把数千年的中医智慧揉进了每一根艾绒里。如今,这份手艺已被纳入十堰地方非遗推荐项目,温森震说:“我想把太爷爷的手稿、爷爷的武当经验传下去,让秦巴的艾香飘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中医的‘治未病’智慧,就藏在这看得见、摸得着的手工艾条里。”

深山里的艾香还在飘,飘过武当山的道观,飘进十堰人的生活,也飘向更远的地方——那是三代人的坚守,是中医的温度,更是中国人“道法自然”的生活哲学,在岁月里静静流淌,生生不息。

微信图片_20251027100940

编辑:黄亮

推荐阅读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