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改革者进。
“十四五”的这五年,天门以高质量发展为纲、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刃,聚焦跨越赶超发展破难点、聚焦增强社会活力疏堵点、聚焦解决民生问题祛痛点,书写了一部兼具力度、深度与温度的发展画卷。
从无中生有打造绿色循环产业的蝶变,从攻坚实干实现几代人“武天高速、沿江高铁”梦想的破壁,从政策发力推动8年来出生人口首次由降转增的拐点……一次次创新性探索、一个个突破性进展、一项项标志性成果,镌刻着天门改革步履铿锵的印记。
五载耕耘,天门锚定建设新时代侨乡的发展目标和打造“一城四基地”的功能定位,将237项改革事项转化为澎湃动能,以5个国家级、4个省级试点打造改革标杆,连续四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多项指标增速领跑全省,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贡献了天门力量。
茶圣故里园。
产业突破
经济增长动能足
在化纤纺织产业园内,机器轰鸣不绝于耳,已投产的9个项目正开足马力赶订单,预计全年将新增产值100亿元。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的产业热土,曾是天门纺织服装产业链的“空白地带”——回溯十年前,天门服装还深陷在“来料加工”的困境,服装企业90%的面料依赖外购,生产周期动辄半个月。
“十四五”期间,天门以改革思维破解产业痛点,创新开展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投资80亿元的化纤纺织产业园,填补产业链关键缺口,推动天门从传统“服装加工户”转型为“面料供应商”,正加快建设全省最大的化纤纺织产业园。
中国(天门)服装电商城。
在纺织服装领域,天门更以电商赋能重构产业生态,形成“周边制造、天门网销”的格局。数据显示,天门服装电商交易额从2021年的70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513亿元,预计今年可突破700亿元。央视《新闻联播》两次深度聚焦天门服装电商产业。
如果说纺织服装是天门产业的“压舱石”,那么绿色循环产业便是改革催生的“新增长极”。两年前,天门在绿色循环领域尚无规模性产业布局。如今,坚持以“无中生有”的改革思维,前瞻布局绿色循环产业,规划建设绿色循环产业园。仅两年时间,产业园实现跨越式发展,预计全年产值可达200亿元,正加速向全国重要再生铝制品加工基地迈进。
作为农业大市,天门同样以改革为钥打开农业现代化之门。依托传统农业大市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2家。全省最大粮食加工企业、“江汉大米”核心企业庄品健集团,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今年营收有望达20亿元,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5年9月,天门92.7万亩中稻陆续开镰。
改革赋予产业动能。五年来,天门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大抓产业、大兴产业,深入实施工业倍增,“一企一策”提振企业信心,推动“一主两新三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纺织服装、循环经济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储能五个百亿级产业园加快形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9个月居全省第一。
城市焕新
水乡宜居成色亮
“高铁和高速要开到家门口了!”今年底,百万天门人将迎来历史性一刻:沿江高铁天门段将建成通车,天门正式迈入“高铁时代”。而眼下,武天高速东段也已建成通车,西段正加快推进。
城市的发展,既要“骨架”支撑,更要“血肉”丰满。
这五年,天门以打造水乡公园城市为目标,用景区标准规划建设城区,通过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改革实践,积极推进了一批改变格局的大项目,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石家河遗址博物馆效果图。
除了今年将全线通车的两条交通干线,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S213新东环线也开工建设,张家湖农文旅融合项目初具雏形,城区污水管网整治提升全面完成……这些重大基建改革项目如同城市生长的“骨骼”,既撑起城市能级跃升的框架,也承载着万家灯火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千家万户的共同心愿。天门通过深化政策体系改革、优化土地供给结构改革等多项举措,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自2024年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实现“双回正”以来,连续16个月保持全省第一,走出了一条“企业敢拿地、群众敢买房、政府敢补贴”的良性循环之路,推动人口加速集聚。
近三年天门城区人口增加10万人,可以看到,理发店、小吃店、酒店的人气越来越旺。这城市烟火气”背后,是群众对“住上好房子”的期待变成现实。
眼下,随着天门高效率推进天门新区、高铁新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城市试点项目建设,推动环湖绿道、邻里中心、观光塔等设施落地,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水相融”的城市新客厅,天门的宜居优势日益凸显。
10月12日,2025天门马拉松鸣枪开跑。
宜居的城市,离不开精细化的更新与管理。五年来,天门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48个,建设燃气管网1264公里,以改革实践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完成供水、排水等设施智慧化监测系统建设,让城市管理更“聪明”。
这五年,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生态环境到居住品质,天门用改革的办法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度与吸引力,让水乡公园城市的蓝图一步步变为可感可及的生活实景。
民生提质
生活幸福底色厚
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是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在生娃有补贴、托育有去处、教育有保障,我们也敢生二孩了!”2024年,市民李女士迎来了第二个孩子,而这一年,天门出生人口增加1050人,同比增长17%,实现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
鼓励生育一站式服务窗口。
这一变化,源于天门针对人口发展新形势推出的鼓励生育“组合拳”:从“五条措施”到“七条意见”再到“新七条意见”,建立涵盖婚恋、孕育、生育、养育、托育、教育的一体化生育支持体系,以全方位、多维度的改革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
教育公平,民心所向。天门以“均衡”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在资源均衡上,打造2个省级、53个市级示范教联体,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有效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在学位供给上,改扩建20余所学校,城区学位达12万个,“入学难”问题得到缓解。推进公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改革,精准满足2-3岁幼儿入托需求;推进天门职业学院升格本科层次职业学院改革,优化区域教育结构。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天门用改革为教育发展“提质加速”,守护教育公平之光。
“现在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省时又省钱!”这是群众对医疗改革的直观感受。“十四五”期间,围绕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天门深化医疗健康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改革,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降低群众就医成本。
2025年10月13日,天门一医汇侨院区开展义诊活动。
在医疗服务改革上,天门持续发力:市一医在综合实力县(市)级医院标杆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八、连续14年蝉联中部地区第一,汇侨院区全面启用,市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
这五年,天门聚焦群众生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改革,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改革永远在路上。“十四五”期间,天门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促发展,在产业、城市、民生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天门将继续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打造更多具有辨识度标志性的改革成果,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侨乡注入改革活力。
编辑:李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