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清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病房内,来自杨林街道沙滩村的29岁产妇小官,收到了护士送来的一束鲜花。头天晚上10点42分,她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在天门,每位产妇分娩后都会在第一时间收到医院准备的鲜花。“好开心,这是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束花。”小官轻声说道,语气里满是感动与喜悦。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天门出生人口同比增长17%,实现八年来首次由降转增:
2023年,天门市新生儿数量为6168个,其中一孩2937个,二孩2782个,多孩(三孩及以上)449个。2024年,天门新生儿数量增至7217个,一孩3564个,二孩3017个,多孩636个。据此计算,两年间,天门新生儿数量总体增长17%,三孩增幅已超过整体增幅。
2025年上半年,新生儿3756人,同比再增5.6%。
这座小城,突然因为“敢生孩子”站到了聚光灯下,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全国有上百个城市赶往天门交流经验。
天门究竟靠什么,能让育龄妇女想生、能生、敢生、愿生?财政补贴鼓励生育的方式是不是可持续?长江云新闻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这座江汉平原上的小城。
答案,远不止是一纸补贴清单那么简单。
01
“敢生”的勇气:居有所安
摆在生育面前的第一道题,是结婚。而日益增长的婚嫁成本,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湖北天门,一项政策正试图撬动这道难题。当地规定,只要办理结婚登记,便可获得6万元的“结婚登记购房券”。它还能与鼓励生育购房补贴(二孩家庭6万元、三孩家庭12万元)以及教职员工、医务人员、进城农民、引进人才、产业工人等5类职业购房补贴叠加。不少夫妻“上午领证、下午买房”。
(6万元购房券)
今年5月6日,天门彭市镇的28岁年轻人小李带着未婚妻,走进天门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领完结婚证,他们还拿到一张六万元的购房认购券。当天下午,两人就来到城区某楼盘,买下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新房。小李是农村户口,又符合“农村人口进城购房补贴”的条件,再减6万元。两张券,一共抵掉12万元。
天门市区房价不高,新建商品房每平方米均价在4000至5000元之间,因此,12万元的购房券为小李夫妇减轻不小的压力。
同样的政策福利在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里,力度更加明显。天门市渔薪镇泉湖村34岁的宝妈张佩,一胎是男孩,去年年底生下了二胎双胞胎女孩,直接享受了二孩6万元、三孩12万元购房补贴,叠加进城农民的6万元购房补贴,总价40多万元的房子一共减少了24万元。刚好有换房打算的她,年初花了20多万元,全款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电梯房。
各项奖补中,单项金额最大的就是购房认购券,惠及群体也相对广泛。
长江云新闻记者了解到,天门市出台的综合性民生支持政策,带动商品房销售近万套,带动建设商住用地1600余亩,实现收益30亿元;随之而来的,是装修、家电等一系列下游消费需求的增长。仅房屋交易一项,预计就能为地方带来超过5亿元的税收。
这笔收入,反过来又为持续实施生育奖补政策提供了财力保障。
02
“敢生”的底气:真金白银
说到底,鼓励生育最直接的一步,还得是真金白银的支持。
天门市卫健委党组成员汪会兵向长江云新闻记者透露,政策出台前,他们曾依托乡镇卫健办和医院,用半个月时间摸排了近17万个49岁以下、已有一孩或二孩的家庭。调查发现,若有明确奖补,约5%的家庭愿意再生。
回应这些诉求,天门推出了多项奖补:除了购房券,还为二孩、三孩家庭提供了基因筛查减免、一次性生育奖励、分娩补助、产假补助(行政、事业、国企单位女职工除外)以及按月发放的育儿补贴——二孩每月800元,三孩1000元,发到孩子三周岁为止。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专门为非公职人员设计了产假补助(二孩4200元、三孩4800元),有效弥补了这部分人群无薪产假的困境。
算下来,生育二孩理论上最高能拿到奖补21.63万元,生育三孩最高可获奖补28.51万元。
这么好的政策,到底怎么落实?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鼓励生育一站式服务”工作站)
天门把兑现流程做了优化,在市内三家定点医院专门设立了“鼓励生育一站式服务”工作站,把卫生健康、公安、医保部门和银行的工作人员都请进来,集中办公。
8月19日上午,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站式服务”工作站,产妇小彭的丈夫前来办理手续。从提交材料到全部办结,他只用了35分钟,就一次性办妥了五件事:拿到了出生医学证明、上好了户口、领到了生育红包、拿到了购房认购券,还办好了补贴发放的银行卡。
据天门市卫健委党组成员汪会兵介绍,孕妇生产前几个月,村(社区)组织便会提前收集所需材料,并统一提交至相关部门进行预审。老百姓过去要跑多个部门、耗时数日才能办完的事,如今在出院前的一个窗口、一张桌前就能全部解决。
这一高效服务的背后,是几个部门打破行政壁垒、数据互通、协同办公的实效;是天门各部门“一把手”带头,抓生育这件“头等大事”的有效探索。
03
“敢生”的信心:企业担当
鼓励生育真正取得成效,仅靠政府的奖补政策还远远不够。真金白银能缓解一时的压力,却难以消除育龄女性对长远发展的隐忧。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企业会对育龄女性设置隐形门槛吗?会因生育而影响晋升吗?这些是大部分职场女性正在面对的困境。
值得肯定的是,天门市没有回避这一痛点,而是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为中断就业的女性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对生育二孩、三孩且子女落户本地的家庭,优先职称评聘和职级晋升;引导七千多家企业广泛采用“弹性工作制”,让女性可以自主安排工时,兼顾工作与家庭。
当然,这类政策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能否从更深层次上推动育儿责任由家庭共担,进而扭转职场文化——企业的态度,尤为关键。
(庄品健公司的员工工作场景)
在长江云新闻记者的走访中,天门一家主营农产品的企业“庄品健公司”让人印象深刻,早在2022年,天门市鼓励生育政策还没有出台时,这家公司就已经开展了对女性员工的现金补贴政策。
企业总经理吴志雄告诉记者,公司女员工生育,不论第几孩,一岁以内每月发放1000元,一岁至六岁每月发放700元,六岁至十四岁每月发放500元,并且不限孩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政策覆盖男性员工,但补贴直接打入孩子妈妈的账户。这个有着小巧思的设计,蕴含深意:既承认女性在育儿中的额外付出,又巧妙引导家庭共同承担养育责任。
补贴金额又是如何得出?吴志雄说,他是按照不同年龄段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计算的,“不满一岁的小孩,一个月吃奶粉,穿尿不湿,1000块基本上够了。孩子越大花在专属婴幼食品上的钱越少,员工相对应的工作收入也在递增。”
(董琴和她的孩子们)
这家公司的人事经理董琴有两个孩子,大的4岁,小的才9个月。现在,她一个月能拿到公司直补1700元,天门市的二孩补贴800元,合计2500元。
7月份,该公司就已经为101个孩子发放了补贴,总计59500元。那么,这笔开销负担大吗?
吴志雄算了一笔账,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为此花了110万元。2025年开始,每个月大约6万元。
在他看来,这项投入不仅减轻了员工的养育压力,更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不能只看支出,”吴志雄强调,“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一支稳定性高、凝聚力强的队伍。”
像庄品建公司这样,天门不少企业都在积极响应“生育友好环境”建设,推出一系列暖心举措。例如,部分岗位实施弹性工作制和居家办公选项,设立“生育友好岗”;为新生儿家庭发放包含母婴用品、育儿券等实用物资的生育“大礼包”,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04
“敢生”的思考:能持续可推广吗?
(天门市北湖夜市)
华灯初上,天门北湖夜市人声鼎沸。三百多个摊位香气缭绕,叫卖声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然而,比夜市更引人注目的,是穿梭其间的一个个“多孩家庭”——年轻父母们一手牵着蹦跳的幼儿,怀里抱着咿呀的婴儿,身后还跟着半大孩子。
如此烟火气的背后,是湖北天门经济活力与人口政策相互作用下的真实缩影。
为什么大家愿意回天门?
经济活力足。数据显示,2024年天门GDP总量为785.40亿元,同比增长6.3%。2025年上半年天门GDP增速达7.2%,位居湖北第三。这其中,服装电商产业网络交易额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产业根基稳。长期以来,纺织服装产业是天门的支柱产业。2024年,约有8万在外务工的天门人返乡,天门顺应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趋势,大力发展服装电商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天门实施鼓励生育政策提供经济基础,并由此获得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
与此同时,为了提供宜居环境,天门把城区当作景区规划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片区。公开数据显示,天门的人口净流出由2021年的47.5万人减少到了2023年的45.7万人,常住人口连续两年实现净增长。
(天门市街头随处可见的标识“人多多,福多多”)
鼓励生育的“3个亿”,够不够花?
相关报道称,天门为了鼓励生娃,政府将在3年内投入3个多亿。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提出疑问,天门拿3个亿来鼓励生育,那其他民生支出如何平衡?
长江云新闻记者从天门市委、市政府了解到,据测算,2024年至2026年,天门市预计投入超过3亿元用于鼓励生育,全市有望因此多出生3000多个孩子。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一个孩子未来可能带动几十年的持续消费。从财政可承受能力来看,2024年全市兑现生育支持政策所需资金,仅占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不到2%,整体处于可承受范围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黄汉权认为,短期内,天门市以“真金白银”方式鼓励生育,将直接刺激相关消费增长——从孕期、分娩到婴幼儿成长阶段,家庭在母婴用品、照护服务乃至住房、汽车等方面的支出,将有效带动多个产业链发展。长期而言,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不仅有助于提升生育水平,更是对女性、青年和家庭的有力支持。这种友好形象还将形成显著的城市品牌效应,有助于吸引更多人口、劳动力和人才流入,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天门“作业”,各地能不能“抄”?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石智雷认为,天门这一做法,代表着财政支出从过去侧重于“物的投资”,逐步转向关注“人的投资”。这种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参考,但政策的长期效果有待时间检验。其他城市在制定政策时,还得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地方文化、财政实力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方式,不能简单照搬。
“敢生”不是结局,天门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如何让这些孩子在天门成长、扎根,让返乡的年轻人真正“回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才是这座小城未来更长久的考验。
监制:洪燕
编审:梁延 邓国辉 李桓
记者:邹敏 冉傲 吴彤 姚涛 刘莉 艾思航 林中杰
通讯员:熊文婷 江文驰
美编:王思思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