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当冬季寒潮来袭,心梗、脑梗患者会有所增加。其实还有一种疾病也容易在冬天发作,那便是“腿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情严重可引起肢体坏死,需要截肢甚至出现生命危险。但很多人对这个疾病并不熟悉。为什么冬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会增多?如何发现、筛查、预防?听听专业医生怎么说。
气温降低“腿梗”患者增多
今年68岁的张大爷,身体一直以来还算硬朗。然而今年10月以来,他感觉双腿有些不对劲。起初,只是在走路较长距离后,小腿会出现轻微的酸痛,他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活动多了累的,就没太在意。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张大爷的症状逐渐加重。他发现自己走不了多远,腿部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而且疼痛加剧,不得不经常停下来休息。不仅如此,晚上睡觉时,他的双脚总是冰凉,即使盖了很厚的被子也难以暖和。
在家人的劝说下,张大爷来到太和医院。通过详细问诊,该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周科高度怀疑张大爷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称“腿梗”。随即,他安排张大爷做了下肢动脉彩超、心脏彩超及下肢CTA(CT血管造影术)。结果显示,张大爷左侧大腿的股浅动脉血管堵塞,确诊为“腿梗”。究其原因,寒冷的天气使得张大爷原本就有些硬化的下肢动脉进一步收缩,导致血管狭窄加剧,下肢供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每到冬季气温降低,像张大爷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周科介绍,上周,他接诊了55岁的李女士,对方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受害者。李女士患有糖尿病多年,血管比较脆弱。冬季来临,她的下肢开始出现麻木感,起初只是偶尔发作,后来发展到整天都觉得下肢麻木不适,发凉。她在家用热水泡脚,一不小心烫破皮,伤口愈合很慢。经过检查后,李女士被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溃疡。
“腿梗”易与老寒腿混淆
周科介绍,所谓“腿梗”就是腿上的动脉血管狭窄堵塞,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动脉缺血,从而出现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趾端坏死等一系列症状。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密切相关。
在冬季,寒冷的刺激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使得原本已经狭窄的血管血流进一步减少。此外,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重病情。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肥胖则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血液循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出现哪些症状,要当心是“腿梗”呢?周科表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一般从轻微到严重逐渐发展。早期患者可能会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乏力,休息后可缓解,这就是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在休息时也可能会感到腿部疼痛,尤其是在夜间,疼痛常常会影响睡眠,这就是静息痛。
皮肤的改变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的下肢皮肤可能会变得干燥、脱屑、颜色改变,从正常肤色逐渐变为苍白、青紫。由于下肢供血不足,还可能出现脚趾溃疡、坏疽等严重情况,尤其是在足部受到轻微外伤后,伤口很难愈合。此外,患者还可能感觉到下肢发凉、麻木,触觉和温度觉减退。
“腿梗”早期症状并不典型,极易与老寒腿、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痛相混淆。如果行走仅200—500米都会出现腿疼、麻木、发凉等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排查病因。
做好防护措施保证血管通畅
“冬季要特别注意腿部的保暖。”周科建议,可以穿上厚袜子、保暖裤等,但要避免穿太紧的衣物,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晚上睡觉时,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但要注意温度不要过高,防止烫伤。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是“腿梗”的高发人群,长期吸烟的人群也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需要警惕。建议饮食以清淡为主,养成低脂、低糖、低盐的良好饮食习惯,尽量避免高脂肪、高糖、高盐类饮食,生活中多饮水。
戒烟酒,是防止动脉硬化的最重要措施之一。酒精摄入过多,身体无法代谢掉,在增加肝脏负担的同时,还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减少血液流量,增加脑梗、心梗、“腿梗”的发生率。抽烟会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逐渐形成血栓和血管闭塞,出现肢体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虽然冬季寒冷,但不能忽视运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在运动中出现腿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十堰晚报 记者 叶楚榕)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