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叶旭升)垃圾分类看似是“小事”,但事关生活环境改善、城乡统筹推进和资源转化提升。十堰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垃圾分类纳入乡村建设“六件事”高位推进,把这件“关键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来抓,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大早,张湾区方滩村的垃圾清运员曹有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根据每家每户回收的情况,他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分别放置到垃圾车上的六个桶内。他说,两个绿色桶用来装可腐烂的垃圾,另外四个桶用来装不可腐烂的垃圾,这是按照村上教的“两类四分”垃圾分类方法来操作的。
破解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源头分类是最难的环节。去年初,方滩乡借鉴郧西沙沟村垃圾分类经验,推行“两类四分法”,即初次分“可腐烂”“不可腐烂”两类,再按“能埋的、能卖的、能烧的、有害的”四种形态细分。经过一年多的宣传发动,方滩村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方滩村党支部书记曹斌介绍,垃圾到了分拣站后分成四类,金属类、塑料类、纸壳类及其他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会再存放,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则通过分拣员处理后转运到垃圾中转站,另外,厨余垃圾属于湿垃圾,该村设有厨余垃圾箱,经过45天的发酵处理后,可变成有机肥。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大事,去年,十堰下发通知,全面推广沙沟村垃圾分类经验,并将垃圾分类纳入乡村建设“六件事”,按照“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县(市、区)、乡镇、村组各自的工作任务和对应职责。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科彭保伟介绍,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经过各县(市、区)、乡镇努力组织实施,全市建设垃圾分类村539个,在268个村选取条件适合的村民小组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占比达到48.5%。
做好垃圾分类,既要政策主导也要社会协同。我市还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创建垃圾分类达标村的积极性。不久前,在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在这里举行,村干部用游戏互动的方式,向村民们普及如何正确给垃圾分类。
郧阳区谭家湾镇党委副书记常涛介绍,村干部坚持每月召开场院会,通过现场的演示、有奖问答、自编文艺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将环保知识传播到每一户、每一人,确保入脑入心。
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村里还建设了资源回收站,大到废弃家具,小到烟头,都能拿到这里兑换积分。
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党支部书记陈忠霞介绍,村民用纸壳、金属、塑料等可回收物到积分超市兑换积分,这一做法既改善了村子的环境,又让村民们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通过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垃圾分类在我市农村地区蔚然成风,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以小家美共促全村美成为共识。今年,我市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明确创建垃圾分类达标村400个,截至6月底,我市273个村基本达标,占全年任务的68.3%。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科彭保伟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推进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同时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力争2025年达到60%以上。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