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喻斌
在乡村振兴的潮流中,一大批“历史名镇”“古村落”“农业观光园”“民宿”等文旅类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为满足刚进入小康的人们之心理需求,“乡愁”成了设计创意的重要指标。
今天人们追求的“乡愁”,当然只是借用了某种含义。“乡愁”要转化成具体的物象,问题也就产生了。“乡愁”啥模样?“乡愁”在何方?其实惯于写“愁”的古人也很费心思,“无边丝雨细如愁”“飞红万点愁如海”“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川烟草,满城飞,梅子黄时雨”,都是写“愁”的名句,也都未能状其形,绘其影。但也给了人们一些提示:古人大多是通过说眼前景,身边事,从而间接抒心中愁。“乡愁”当然得写乡下景、村中事啦。我们分析一下古人写乡中情事的,除离乡思乡之人,还有居乡恋乡之人,羡乡慕乡之人。这些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不遗余力地去描绘眼前的或心中的山水田园。把他们笔下的意象图景予以分类组合、筛选出浸润乡愁最浓的部分,不就是“乡愁”的最佳载体吗?这可能给“乡愁”的营造者、体验者一定的启发。
乡村田园作品中,直接描写人的不多,写农事的也仅起衬托作用,只有景色风光最为常见。我们从四种审美意象来观察“乡愁”在哪里,“乡愁”是什么。
一、“乡愁”是“清泉石上流”——地貌类
城和乡最大的区别是地域地貌的不同。不论是水乡江南、沃野中原,还是黄土高坡、崇山峻岭,乡间农村都是空间开阔,村与村、庄与庄都保留着一定的距离,相互眺望,视线模糊,物象朦胧,正是这薄纱似的一层雾蒙蒙的感觉,才蕴藏了若隐若现的画意,包孕了似有似无的诗情。“野旷天低树”“依依墟里烟”“暮蔼沉沉楚天阔”“白云生处有人家”都是诗化的乡村景象。在千姿百态的地貌中,溪流清泉最引人注目,水的灵动,声的悦耳,可洗去俗虑,唤起童真。“当流赤足踏涧石”“洞在清溪何处边”“溪上青青草”“树杪百重泉”都是地道的山乡风味。营造乡味起伏延展的天际线,潺潺清流,绝不可少。
二、“乡愁”是“春鸟意多哀”——动物类
乡村是动物的天堂,人类饲养的自不必说,“牛羊归村落”“鸡鸣桑树颠”,渲染着生活气息。自然界飞翔的精灵鸟类,是不可或缺的动态点缀。“双燕归来细雨中”“微雨燕双飞”“微风燕子斜”“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最为人喜爱,应是唱乡曲的主角。其他“杜宇一声春晓”“屋上春鸠鸣”“深山闻鹧鸪”“杜鹃声里斜阳暮”“子规声中雨如烟”都给人无限遐思。鸡鸣狗吠,莺歌燕舞,鸣的是安宁,歌的是生态。
三、“乡愁”是“绿树村边合”——植物类
描绘乡村就少不了植物,青山绿水都仰仗着植物的装扮和涵养。在艺术家眼中,并非凡植物都入法眼,而是代表性的几种才得以进入诗境。首选当然是垂柳,“春风柳上归”“榆柳荫后檐”“拂堤杨柳醉春烟”“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条成了春的使者,可以说无柳难成景。其次是竹,这一植物界的君子,所到之处,倍添风韵。“竹露滴清响”“竹喧归浣女”“邻家笋鞭过墙来”“竹外桃花三两枝”读其句便觉清气入怀,翠色沾衣。其他桃花红、杏花白、水里荷、田头荠也常出镜。倒是士大夫钟爱的松、梅在乡村之作中鲜有表现,这大概是受经济价值所限不为农夫所爱之故吧。
四、“乡愁”是“暧暧远人村”——建筑类
建筑是乡村的表征也是灵魂。中国的乡居建筑,自有其崇尚自然简朴的美学追求。徽派的粉墙黛瓦,衬托着白云蓝天,令人心旷神怡;山区的竹篱茅舍,掩映着碧水青山,同样美不胜收。古人的描绘却常常把视线对准门窗,以小而见大。“紫门闻犬吠”“乃瞻衡宇”“小叩柴扉久不开”“蓬门今始为启开”等都从门扉上做文章。他们注重的是外而不是内,是点而不是面。一片绿荫中闪出一堵土墙,一段竹篱间竖着一方柴门,今天虽不可复制,但造屋置景原则是相通的。”“暧暧”的迷濛,绿色的环合,溪桥短亭,夕阳草树,这就是正宗的中国乡味。
“乡愁”其实就是一种审美的体验,细品中国传统的“乡愁”意象、意境,不但可以指导我们去创建中国式美丽乡村,同时也会给我们一些生活启迪。
编辑:吕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