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内在的文化价值

时间:2021-08-20 09:07 来源:十堰周刊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2021-26-喻斌

作者   喻斌

“乡愁”是中国人可以遗传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情绪主要集中在诗词。因此我们去探寻上千年中“乡愁”的身影,诗歌应该是最佳途径。

当代诗人余光中一首《乡愁》被广为传诵,曾经唤起成千上万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有力推动了海峡两岸交往的进程,并非此作艺术手法有多高妙,而是“乡愁”打动了人们的心弦,可以说此诗的社会价值远高于艺术价值。这种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就是无数迁客骚人共同吟唱而凝聚成的精神能量,这正是今天仍发挥着作用的文化价值。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观照一下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彰显了个人对家庭亲情的渴求。众所周知,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较强,“儿孙满堂”“夫荣妻贵”“兄友弟恭”一直为人们称颂。儒家强调家庭伦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君国至上意识的合理性。“齐家”是为了“治国”,“孝亲”是为了衬托“忠君”,家国一体的重点是宣扬“君为臣纲”。当忠孝不可兼顾时,儒家提出了“兼济天下”、“四方之志”的主张,家庭必须让位于“责任”、“事业”。于是“求田问舍”即是胸无大志,沉溺儿女之情被视为不端,画眉的张敞,偷香的韩寿均成了反面典型。由此,士大夫只能把亲情掩藏起来,诗词唱酬也是多叙友情,不涉家庭。游戏风月,可称浪漫,多念闺阁,则为羞耻。可唯一在“乡愁”这一主题内,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抒思亲之痛,恋家之苦。“日暮客愁新”“低头思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浊酒一杯家万里”等心声,尽情吐出离家的惆怅,将最具人情味的可贵亲情展现殆尽,唤起了人们的深思和共鸣。借思乡而思亲,“乡愁”为人们表达家庭情爱营造了平台,提供了机会,挡住了嘲讽,培育了温情。

二、强化了民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倾诉“乡愁”的主人公多是文人,离乡是直接起因,为何要离乡又各有不同。或访学赴试,或宦游谋生,或寻友探奇,这些都不足以引起同情,最无奈的却是由于社会动乱而造成的逃亡痛苦。处于颠沛流离中的思乡,流下的是血泪,吞下的是呜咽,“宁作太平犬,莫为乱中人”,这类作品把生的希望,回家团聚的希望,都寄托在实现社会安定和平的希望中。这类作品常常把离乱和宁静不同的场景迭加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反差,造成强烈的心灵震撼,字字句句都是对动乱的控诉,都是对和平的期盼,杜甫是最突出的代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何时寄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些诗句,不就是人们从心底发出对和平的呼喊吗?

三、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恋赞美。印象中的故乡,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和概念,而是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熟悉的生活环境,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带着浓浓的乡土味不断闪现出来。离乡之人在表达思乡之情时,最直接的手法就是描绘记忆中的美丽故乡。通过赞美表达思念,以景代情,以物代人,这种移情手法,既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也符合中国人委婉的性格特点。

这种重情重境的艺术处理,真实透露出了中国人潜意识里的自然观。陶渊明的作品最能说明这一点。“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种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正是我们的向往追求。

“乡愁”新的意义,新的价值,正是根植于“乡愁”的自然观之中。

编辑:陈小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