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误食野菜在ICU昏迷三天三夜 这些野菜不能采食!

时间:2021-05-26 21:06 来源:秦楚网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1622019637294

曼陀罗幼苗。(资料图)

最近气温上升,雨水丰富,野菜长得十分旺盛。不少人在踏青之余都会采摘野菜回家吃,但并不是所有的野菜都是可食用的绿色食品,有些野菜的误采误食会引发中毒。近日,郧阳区一市民误食野菜中毒后进了IUC,幸运的是最终被抢救过来。

5月7日,市民许先生一家人在郧阳同心广场游玩时,看到坡上长有新鲜的野菜,许先生以为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灰灰菜”就采摘回家。由于妻子减肥不吃晚饭,儿子不喜欢吃野菜,于是许先生把野菜洗干净放入冰箱凉拌,每天晚上吃一点。

在连续食用4天后,5月11日,许先生身体出现了抽搐和麻木以及昏迷不醒等类似癫痫的症状。随后家人将其送到人民医院抢救,期间因病情严重,许先生一度住进了ICU,并昏迷了三天三夜。后经医院全力抢救,才苏醒过来。医院检验单显示许先生的尿酸急剧升高,肝功能等受到了严重损坏。医生判断许先生所采摘的野菜有可能是毒性极强的曼陀罗幼苗,并称这种幼苗误食可导致死亡。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许先生已于18日出院。

类似许先生一样,误食野菜导致中毒的市民还有不少。记者从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等医院了解到,每年春天都有误食野菜引起不适的病例,其中以皮肤过敏或肠胃不适居多,好在这些就诊市民的病情都不算严重,大多数是出现头晕、呕吐、腹痛、腹泻等情况。

据介绍,野菜的种类繁多,生长环境也复杂,如果缺乏辨别能力,将不能食用的野菜或者受了污染的野菜挖回去吃,很可能造成食物中毒。马齿苋、蕨菜、苦菜、荠菜和车前草等是十堰市常见的野菜,采摘时市民要注意辨别,尤其是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如果辨别不清,一定不要盲目采摘。食用野菜时也要注意,食用前浸泡时间要长一些,仔细清洗,最好不要久放。

此外,由于野菜大多偏凉性,孕妇、哺乳期女性、幼儿、老人等体质比较弱的人群不要食用;一些野菜的纤维较粗,肠胃功能较弱或患有慢性肠胃炎的市民食用时也要注意;野菜一般还附着有虫卵和不明物质,最好不要生吃。

不认识的野菜不能吃

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科科长高海波介绍,不管是野菜还是蔬菜,在营养素上最主要的还是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水分,更严格地说,野菜和蔬菜中大部分都是水分。不同的是,野菜一般都是深绿色的,含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会比普通蔬菜高,膳食纤维高也是野菜突出的优点,吃点野菜可以改善我们“累坏了”的胃肠道,也能起到控制热量、维持体重的作用。

高海波提醒市民,春季吃野菜的要注意以下事项:不认识的野菜不要吃。容易发生误认的野菜不要食,以免中毒。

野菜取材要新鲜。洗切和下锅烹调的时间不宜间隔过长,避免造成维生素及无机盐的损失。

野菜不可多吃。野菜一般较少受到污染,也确实别有风味,可谓天然食物,但凡事讲究适度,不宜过量进食野菜,因多数野菜性凉致寒,易造成脾寒胃虚等病。

久放的野菜不能吃。野菜最好是现采现吃,久放的野菜不但不新鲜,而且营养成分减少,味道很差。

受污染的野菜不要吃。郊外化工厂等附近的空气不佳,所生野菜容易吸收铅等化合物,废水边的野菜也常含有毒素,均不宜食用。烹调野菜前应进行适当浸泡等处理。

6种有毒千万不能采食

高海波称,有许多有毒的野菜混杂在可食野菜中,给采食者带来了极大危险。下面,就把其中一些毒性强且分布广的有毒野菜介绍给大家,供大家采食时鉴别参考。

老公银

又名叫蛇床子、野胡罗卜。根在幼苗时为灰色,长大后成浅黄色,像胡罗卜。叶柄黄色。老公银的臭味很大,叶和根都有剧毒。吃后会造成死亡。

苍耳子

又名耳棵。生长在田间、路旁和洼地。三四月份长出小苗,幼苗像黄豆芽,向阳的地方又像向日葵苗;成年后粗大,叶像心脏形,周围有锯齿,秋后结带硬刺的种子。全棵有毒,幼芽及种子的毒性最大,吃后可造成死亡。

曲菜娘子

冬季根不死,春天出芽,长出小苗。叶狭长较厚而硬,边有锯齿,大部分叶子贴着地面生长,秋后抽茎,高0.5至1尺多。籽很小,上有白毛。幼苗容易和曲菜苗相混,但曲菜叶较宽而软,锯齿也不明显。吃了曲菜娘子脸部会变肿。

毒芹

又名野芹菜、白头翁、毒人参。生长在潮湿地方。叶像芹菜叶,夏天开花,全棵有恶臭。全棵有毒,花的毒性最大,吃后恶心、呕吐、手脚发冷、四肢麻痹,严重的可造成死亡。

野生地

又名猪妈妈、老头喝酒。春天开紫红色花,有的带黄色,花的形状像唇形的芝麻花。根黄色,叶上有毛,有苦味。吃后吐、泻、头晕和昏迷。

狼毒草

又名叫断肠草。它的根呈浅黄色,有甜味。叶片呈线形,花黄色或白色,也有紫红色。全棵有毒,根部毒性最大。吃后呕吐、烧心、腹痛不止,严重的可造成死亡。(秦楚网 记者 钟易均 谭祥军 特约记者 黄卉

编辑:李晓静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