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三彩瓷枕。
现代人睡觉,枕头要又软又舒适,而在古代,人们习惯睡在又硬又高的枕头上,正所谓“高枕无忧”。这样睡觉舒服吗?近日,十堰收藏爱好者向记者展示了一些收藏的瓷枕,揭开了瓷枕里的秘密。

造型精美的耀州窑瓷枕。
古代有没有软枕头?
近日,记者走进收藏爱好者赵先生的藏品间,几件精美的瓷制枕头映入眼帘:一件云头型的瓷枕,高约20厘米,周身绘满菱形花纹;另一件长方形的瓷器,形如现代人所用的枕头,通体绘制着黄色花朵。
收藏爱好者谢先生家也收藏着几件瓷枕,这些瓷枕高约20厘米,长约30厘米,有的是动物造型,有的是几何形,有的看不出形状,远远看去,仿佛是一只卧着的猫。

通体绘满花朵的长方形瓷枕。
“这些都是古人用的瓷枕,又高又硬。”赵先生向记者介绍,在古代,人们喜欢用又高又硬的枕头,枕头的材质也各种各样,其中瓷枕最受欢迎。
说起枕头的历史,谢先生介绍,从《诗经·葛生》中的“角枕粲兮,锦衾烂兮”、《诗经·泽陂》中的“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可知西周时期,人们已习惯于伏枕睡觉。在我国,人们最早使用简单雕琢过的石块作枕头。之后,人们开始使用其他材料来作枕头,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到了隋朝人们才开始烧制瓷质枕头。
唐代以后,瓷枕开始大量生产,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盛时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各异。明清时期,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出现,瓷枕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古代枕头类型如此众多,为何留存下来的多是瓷枕?谢先生说,他通过翻阅典籍、研究古代诗词,发现古代的枕头也分软硬两种。古诗词中经常提到的花枕、沉香枕、丁香枕,是用织物填充香料或植物制成。由于难以保存,这些软枕现在很难见到了。相比之下,瓷枕因为更“瓷实”,不少留存到了现在。

“鲤鱼闹莲”瓷枕。
瓷枕实用且具生活美感
记者看到,赵先生珍藏的瓷枕,最大的长约40厘米,最小的长约10厘米。谢先生珍藏的瓷枕,最大的长度超过了40厘米。为何瓷枕的规格相差这么大?谢先生解释,在唐代,瓷枕只有15厘米长;到了宋金时期,瓷枕的长度达到30厘米;元代,则出现了40厘米长的瓷枕。这说明,在不同时期,瓷枕的规制不尽相同。
虽然瓷枕的大小在变,但其制作工艺却越来越完善,造型也越来越精美。在赵先生收藏的瓷枕中,有一件“鲤鱼闹莲”瓷枕,整体造型呈不规则的半圆形,枕面雕刻着一条游动的鲤鱼徜徉在荷叶间。
“这是一件磁州窑瓷枕,保存完整。”赵先生介绍,磁州窑是北宋、金代的著名民窑,其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褐彩绘瓷为主。磁州窑常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以传统绘画方式绘制于瓷器上,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里出产的瓷枕胎釉较粗,画风质朴、格调清新、色彩对比强烈,形成了独特又鲜明的风格,深受老百姓喜爱。
还有一件瓷枕,周身绘满菱形花纹。在瓷枕中央,绘有一只卧虎。“这是一件唐三彩瓷枕,使用了绞胎工艺。”赵先生介绍,绞胎是我国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制瓷工艺,其纹理变化多样,神韵自然天成,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绚烂奇葩。从其制作工艺上看,制造时先使用白、褐、黄色三色瓷土分别制成泥条,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其相间糅合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经过反复加工后,坯体可呈现两种瓷泥绞在一起所形成的不同色彩和花纹。最后在胎体上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就制成一件绞胎器。
记者看到,在瓷枕的下面或侧面,都有一个小孔。谢先生介绍,瓷枕内腔为空心,为防止瓷枕在烧造过程中炸裂,工匠会在两侧或底部留一个小孔。在古代,人们还常常通过这个小孔把一些珍贵的物品藏进瓷枕里,使得瓷枕更有实用价值。
瓷枕是古代纳凉神器
在赵先生收藏的瓷枕中,有一个瓷枕很特别,其枕面是一片荷叶的造型,荷叶下睡着一个胖乎乎的娃娃。“这是宋代的瓷枕,产自耀州窑。”赵先生介绍,耀州窑瓷器胎质坚硬,釉色青翠艳丽,装饰富丽堂皇,纹饰简朴、壮美,技法以刻花为主,兼有印花、刻花、镂空、雕塑以及模印等技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造型和风格。
从整体造型上看,古代瓷枕普遍又高又硬,这样的枕头睡上去舒服吗?谢先生解释,古人主要在夏季使用瓷枕,能有效散热,保持凉爽的触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同时,瓷枕具有平滑、洁净的特点,相比于其他材料制成的枕头更易清洁,不容易滋生细菌和寄生虫。
此外,古人喜欢瓷枕,也和生活习惯有关。瓷枕与棉质或丝绸的枕头不同,将瓷枕垫在颈部靠近头的位置,能够避免发髻与瓷枕直接接触。古代不论男女都留长发,不仅要梳理、盘发,还要佩戴多种发饰,梳头的程序十分繁琐,因此睡觉时一般不会拆开盘好的发髻,也不会将头饰全部卸掉。瓷枕不仅不会被发饰损坏,还可以更好地保持发型。
此外,瓷枕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睡眠工具,也是具有艺术和文化价值的生活用品。从赵先生和谢先生的藏品看,古代的瓷枕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展示了古人对美和生活品位的追求。
(记者 罗毅 图/记者吕世银)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