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是记录城市历史变迁、承载地域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记者昨日从市图书馆获悉,今年以来该馆共征集各类地方文献122种、472册,涵盖史志年鉴、专题著作、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为构建十堰城市文化记忆库注入新的力量。
据介绍,征集工作得到全市党政机关、文化单位及各界学者的积极响应,形成“官方聚力、民间响应”的良好格局。市政协编纂的《十堰市政协志》全面、客观、准确记述了十堰市政协历史;市委宣传部的《十堰市“历史文化活化工程”丛书》系统展现本地历史文化传承脉络;市档案馆的《三线建设中的二汽》梳理了二汽发展史,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市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中心的《十堰南水北调志》留存了这一重大工程中的十堰印记。此外,房县政协文史委、郧西县图书馆等单位纷纷捐赠特色文献,丰富了馆藏的地域覆盖面。
在社会捐赠方面,各界学者的倾情相助让地方文献更具深度与温度。潘世东主编的《汉水流域文明文丛之乡村文化自信》,聚焦汉水流域乡村文化传承;黄永昌的《武当嘉庆图》展现武当文化特色;杨府、蓝善清等作家学者积极捐献著作,为研究十堰地域文化提供了珍贵素材。
据悉,所征集文献将进行标准化整理、著录与保存,纳入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体系,并向公众免费开放查阅,为传承十堰文脉、讲好十堰故事奠定坚实基础。(十堰晚报 记者 冰客 通讯员 杨柳)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