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央视连续8天30余次聚焦武汉。在这波火爆的旅游热潮中,有一则新闻引人关注。
这个国庆假期,成群结队的年轻人背着帐篷和睡袋,在公园、江滩支起了五颜六色的帐篷。面对突然涌入的露营人群,武汉并未拒绝禁止,而是加强了保洁和安保服务。东湖绿道专门划出露营区域,马鞍山森林公园的保洁员转型为“营地管家”,指导游客安全使用明火,还为女生结对的“帐篷客”贴心地准备了应急电筒......
这种柔性管理和主动服务赢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也得益于武汉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上的观念更新和方式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次考察湖北,3次深入武汉社区调研指导,赋予武汉“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大任务。牢记殷殷嘱托,武汉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推动城市治理模式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从经验判断向大数据分析、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转变,实现从“精细管理”到“精准服务”的效能进阶。
站在“十四五”即将收官的时间节点上,令人振奋欣喜的大数据频频“出炉”,而最能让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同频共振的,是城市治理中的实事、小事、暖心事。五年来,一系列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理念、新措施、新成果让广大市民倍感幸福。
这五年,身边的党员变多了,服务更贴近了!是很多社区居民的共同感受。
武汉经开区沌口街道湘隆社区党委通过党建融合形成大党委工作机制,邀请辖区单位、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强化社区党委对辖区单位的引领作用,推动辖区单位党员和社区居民党员组建志愿服务队,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力量成倍增加。武昌区南湖街道综合服务大厅将上百项服务整合为“一窗受理”,过去要跑多个部门的新生儿落户和医保,现在15分钟内一次办结。硚口区荣东社区幸福食堂推出的互助模式,外卖小哥为老人无偿送餐,就能享受实惠午餐,附近的外卖小哥从社区的“过路者”变成了热心的“共建者”。 截至目前,武汉精简社区工作事项109项,取消证明事项21个,整合23个政务系统搭建“武汉微邻里”平台,让社区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走进群众家里,群众满意度普遍提高。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的社区治理“有加有减”,党员力量增加、公共服务下沉、社会力量参与、“附加”事项精简,“一加一减”之间,社区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这五年,武汉“诞生”了许多新的网红打卡点。这些地方,游客玩的赏心,居民住的开心。
2024年,武昌古城·斗级营历史风貌街区开街,115岁的“巴公房子”化身为武汉风貌巴公邸酒店重新开放,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新添了咸安坊、保元里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些旧城改造中,武汉既注重“整新如旧”的“面子”,也注重“整旧如新”的“里子”,最大限度地保留老街道老建筑的历史风貌,又最大程度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超额完成规划目标,累计改造1464个老旧小区,惠及居民65万户;加强16片历史风貌街区保护,探索危旧房合作化改造新模式,形成了具有武汉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2024年8月,昙华林入选住建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在全国宣传推广。
今年9月30日,武昌湾1956公园正式开园,建设团队将原武昌造船厂旧址上的大型机械基座等工业遗迹进行清洗、防锈、防腐处理后,将其艺术化地融入景观之中,可满足市民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重需求。“十四五”期间,武汉持续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聚焦“连断点、补空点、提亮点”,规划实施生态江滩、碧道贯通、节点提升等16个重点项目,三环内已形成82.89公里连续生态岸线、841.86万平方米滨水空间,骑行、跑步爱好者今后可沿绿道一路畅行三镇,乐享滨水体验。这些变化,正是“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理念的生动注脚,真正实现了“水岸融合、还江于民”。
武汉着力建设“湿地花城”和“绿道满城”。“十四五”期间,累计新改建各类公园443座,全市公园总数达1024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03平方米;105公里世界级滨湖绿道“画圆成环”,全市绿道总里程达2426公里,滨水绿道占比60%以上。
湖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百姓生活中,美丽武汉已成为宜居绿色港湾、宜业活力磁场、宜游打卡胜地,生态资源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这五年,武汉的“空轨列车”和“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等频频惊艳国内外游客。在城市运行管理方面,武汉也有很多“高科技狠活”。
夜幕降临,一束脉冲激光通过量子激光雷达从武汉经开区一栋建筑顶部射向漆黑的天空,8分钟后,一张完整的大气图谱便已生成。过去,大气监测需要环保人员拿着监测仪对准一个个的点位监测,效率低、盲区多、周期长,精确性更难以保证。今天,脉冲激光每次扫描覆盖半径可达6公里,可以每时每刻给空气做“CT”,凡是形成大气污染源的物质,例如马路扬尘、餐饮油烟、粉煤灰等,都难逃这束光的“火眼金睛”。“十四五”期间,武汉的生态保护手段已基本实现了从“人防”向“技防”的跨越。空中有遥感卫星、小型站、无人机组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空气环境侦测网络,岸边有视频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热成像联动识别、无人机等技术构成的“禁捕天网”,水下有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站。
在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人工智能研判、无人机低空巡航和物联网传感设备组成了一张看不见的“感知网络”。 “一网统管”平台接入了十大类事件来源、1500多项城市体征指标,联通了14个市直部门的指挥系统,实现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今天,武汉的近700座桥梁、100多条隧道布下了1.5万个高精度传感器和3200路智能视频。毫米级的位移、异常的振动都逃不过武汉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的“眼睛”,通过数据融合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12345热线”运用大数据建成涵盖4万条政务知识点的动态知识库,月均更新超2000条,助力热线“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智慧大脑”——“灵醒 AI 助手”平台依托 AI 技术对海量诉求聚类分析,生成热点治理指数图谱,预判季节性、区域性难题,能实现600类诉求事项的快速识别与精准转派,智能派单准确率已达 92.7%,初步实现了城市管理从“被动受理投诉”向“主动预判服务”的“未诉先办”转变。
“高科技狠活”同样被运用到打造“韧性”城市方面。在青山区,7.5公里江滩化身“海绵江滩”,地下藏有三层“滤网”,透水铺装收集雨水,生态草溪沉淀杂质,处理过的雨水既能灌溉植被,又能反哺长江。目前,武汉已完成78个片区274.1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建成率达50%以上。
“十四五”期间,武汉通过高科技装备赋能、大数据平台助力,让城市治理变得更“聪明”、更“精准”、更有效。
城市发展重在“做大蛋糕”,城市治理重在“分好蛋糕”。
“十四五”期间,武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将发展“红利”更多惠及群众的服务理念,从“经验治理”到“数据治理”,夯实了“精细管理”底座;从“被动处置”到“主动作为”,贯通了“精准服务”渠道,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构建了“精准服务”生态,为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提供了精彩的“武汉答卷”。展望“十五五”,武汉必将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方面再上新台阶,为建成支点、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武汉广播电视台出品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