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险程度高、危险系数大的地灾隐患点周围拉上警戒线,并环绕插上一圈醒目的小彩旗。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乐克)14日午后,雨还没停,雾从丹江口山脚升起,在山腰缠绕。浪河镇白家坡村的信息员王秦生披着雨衣巡坡,一手扶竹竿,一手抹去脸上的雨水。山坡上几面小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其中一面歪了。
“这面旗不对。”他快步上前,掏出手机拍照,发到群里。随后技术人员赶到,果然山坡的土质发软发泡,立刻吹哨:“马上组织周边居民转移。”
这是十堰市丹江口市创新思路,巧妙运用“插旗、拉绳”这一看似简单的“土办法”,将专业的灾害预警延伸至基层每个角落,成功构筑起一道低成本、高效率的群众安全防线。
自入汛以来,丹江口市因土壤含水量持续饱和,山体垮塌风险剧增。为有效应对,当地政府没有完全依赖高精尖的监测设备,而是在全市20个镇(街道、处、区)的19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拉起了400余条警戒绳,插上了2000余面醒目的彩色旗帜。
这一举措首先起到了最直接的警示作用。过去仅在地图上供专业部门掌握的风险点,如今被直观地标识在现实环境中。鲜艳的彩旗和警戒线如同一道道醒目的“防火墙”,让周边群众对危险区域一目了然,能够主动远离、自觉避险,从源头上降低了灾害发生率。
工作人员正在地灾隐患点插上醒目的小彩旗
“插旗”不仅是警示,更成为一种简易而有效的预警器。技术人员在隐患点规范插设彩旗,确保其初始状态保持笔直。一旦发生山体位移或土壤松动,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彩旗倾斜或歪倒。这一肉眼可见的变化,便成为巡查人员和当地群众最直观的预警信号。
“一旦发现旗子歪了,就说明可能有危险,”当地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插旗、拉绳”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有效防治,破解了专业监测设备覆盖面不足的难题。
入汛以来,丹江口市通过此类方法及时发现并处置了多起隐患,累计成功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63户127人,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的目标。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