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杭州“数字治水”经验。
一趟跨越千里的考察,一场关于水的智慧碰撞。
面对浙江“数字孪生”水利工程,财政有限的恩施该如何破局?答案是:不盲目攀比,不照搬模式,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而精”智慧治水新路。
恩施从浙江经验中取经,为守护清江谋划一张独具特色的数字蓝图。
浙江取经,“数字孪生”成为守护安澜的“超级大脑”。
“数字孪生”让治水“脱胎换骨”
今年3月,恩施州水利和湖泊局考察组奔赴浙江,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深感震撼。
在这里,“数字孪生”技术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守护安澜的“超级大脑”。
在钱塘江,一个投资2900万元的数字化平台,整合了流域内所有水利工程和抢险物资信息。当2020年超长梅雨季来袭,这个“大脑”科学调度新安江水库,将洪峰削掉67%,守护45万人口安全,避免15亿元的经济损失,实现人员零伤亡。
在台州,“数字孪生”椒江流域项目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当台风来袭,它能精准计算出洪水淹没范围,通过调度,让两条河流的洪峰“错车”下行,最终将临海断面的流量降低约500立方米/秒,相当于为洪水“瘦身”,直接减少损失约8亿元。
从钱塘江到椒江,浙江通过统一数据底板、密集监测网络和智能预报模型,实现对洪水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
这趟考察,让恩施的水利人看到了数字技术的巨大潜力,也清醒认识到自身差距。
听取经验介绍。
学习过程中。
量身打造恩施方案
看罢浙江,反观自身,恩施的短板显而易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恩施也有优势。恩施地形虽然复杂,但地域集中,有利于初期数据整合协调;河流洪水汇流时间短,适合在关键卡口实施“小而精”的精准布点监测。
面对差距与现实,恩施的选择不是“硬抄作业”,而是“量身定制”。
“山区特色”是顶层设计的核心。恩施州将委托顶尖技术机构,为恩施“量身打造”整体方案。重点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适用于恩施山丘陡峭、汇流时间极短等特点的“山区特色洪水预报模型”。
“梯度推进”是务实可行的策略。恩施选择“试点先行”。将以清江上游恩施城区段为突破口,先建设这一段的“数字孪生”系统。同时,借助在建的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的信息化资金,建设库区及下游的监测站点,像搭积木一样,一步步搭建起州级水利信息化框架。
“多元筹资”是破解瓶颈的关键。对于“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恩施州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同时探索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银行融资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把“蛋糕”做大。
“人才培养”是长远发展的根基。通过“请专家进来指导,派骨干出去学习”的“内培外引”模式,打造一支本土化专业队伍,确保系统不是“一次性工程”,而能长期稳定运行。
恩施力争通过3至5年的建设,建成一个具有恩施特色的智慧水利体系,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利安全屏障。这条“小而精”的智慧治水之路,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来源: 知恩原创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