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到实验室,直击十堰水质监测的“硬核科技”

时间:2025-08-14 19:43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赵慧 陈剑锋)水质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前哨”和“基石”,对于精准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科学制定环境治理策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记者带你一起走进省生态环境厅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看看他们如何用科技手段守护一库碧水。

要进行水质监测,第一步是采集水样。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现场监测人员会定期对全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监测点位开展监测工作。

8月14日(3)

水样怎么采集?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在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监测点,省生态环境厅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二室的汤瑜介绍,在地下水监测开始之前,他们需要观察监测点点位周边环境,填写点位相关信息,校准仪器后,通过探井测量井深、水位、井口直径、洗井等工作流程,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开始水样采集,并装箱运送到化验室进行分析。

8月14日(4)

采集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会被送到实验室进行下一步的监测和分析。省生态环境厅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胡启辉介绍,样品采集来之后会进行交接,交接后一般会放在冰箱冷藏保存,每个分析人员会拿自己的样品去实验室。首先,会对有些样品进行预处理,比如采集的样品可能需要过滤、升温,从冰箱拿出来要恢复到室温后再检测,有些样品需要加入特别的化学试剂进行预处理后再检测,不同项目处理方法不一样。

8月14日(10)

在微生物室,五台显微镜一字排开。省生态环境厅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杨卡介绍,他们正在观察水华里面的藻类物种,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藻类的大量繁殖,比如蓝藻、赤藻等,它们有时会向水中释放毒素,影响植物、鱼类的生存状态,每个月以及特殊时期会进行例行监测和紧急监测。

8月14日(8)

杨卡还展示了如何通过水蛭、螺(学名短沟蜷)等无脊椎底栖动物观察环境质量,通过观察这些生物种群、数量、种类的变化,可以判断该地的污染情况,因为这些生物会固定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指标,水生态监测是全面的,不仅要观察植物还要观察底栖动物,对环境质量的变化给出预警。

8月14日(6)

在另一台仪器前,记者看到机器臂在不断移动,水槽里的水还冒着白烟,像煮沸一样。胡启辉介绍,这是他们新添的全自动化检测水中高锰酸盐指数的仪器,主要用来衡量监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的含量。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多了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如果水中氧含量低了,很多浮游微生物就不能生存,水质就会恶化。

8月14日(7)

胡启辉还展示了单位比较高精尖的设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这台设备的主要功能是检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铜、铅、锌、铬、铁、锰,以及一些不常见的钴、钼等金属离子。重金属是生活饮用水必测项目,这台仪器可以检测65种重金属离子。

8月14日(5)

胡启辉表示,省生态环境厅十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更新了许多自动化、半自动化的设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确保了数据的质量、准确度、精密度都上升了一个台阶,这些智慧手段为环境治理,为丹江口水库的治水、管水、保水,确保丹江口库区的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