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十堰:“人人都是守井人” 320万市民共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时间:2025-08-14 15:14 来源:人民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原标题: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服务综述

这是一张覆盖全域的守护大网,这是一份忠诚不渝的山水情缘,这是一个担当奉献的志愿群体——

从丹江口市“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到郧阳区汉江清漂队,再到张湾区“湾清清”保水护水志愿服务队……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2000多支志愿护水队、33万名碧水守护志愿者,常年在库区巡河清漂,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夙兴夜寐,坚持不懈。数据为证,今年以来,十堰全市27个国省控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十堰320万人民自觉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精神已深深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里,更加彰显了十堰城市的文明特质。

“人人都是守井人”

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使命,聚焦守水护水节水,目前丹江口市成立361个“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设立党员、清漂、护岸、巾帼、红领巾等13个“小水滴”志愿者协会,各个村(社区)都有志愿服务队,已形成全域志愿服务网,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20余万人,常态化在丹江口库区开展库面清漂、库边清渣、库岸巡护等工作。

3年前加入“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的袁慧,曾经作为代表出席2025年4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分享了十堰市“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的做法。她不仅化身库岸线上的“移动监测站”,还积极参与清漂净岸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对丹江口库区岸线进行巡查清理,引导库区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参与进来。

“德新”护水志愿服务队是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队中的一支。主人公蒋德新,是丹江口市清漂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祖上四代都是渔民的他面对丹江口库区取缔网箱养鱼及长江“十年禁渔”的启动,率先上交9艘渔船,并带动管理处87艘渔船全部完成回收。为发挥其熟悉水性的特长,丹江口市为蒋德新配置一艘“守井卫士”巡逻船,用于日常巡江与水上救援。看到丈夫整日在船上奔波,妻子心疼不已,最终也加入他的行列,成为丹江口市清漂志愿者协会中的佳话。

在丹江口市,“人人都是守井人”的自发行动随处可见,志愿服务活动正在从“全面覆盖”迈向“精准滴灌”,从曾经聚焦于库岸和水面垃圾杂物清理,到现在守水护水范围延伸至全域,治理更加系统,参与更加深入。

沿汉江上溯60公里,郧阳区汉江清漂队是库区江面生态的忠实守护者,自2017年成立以来主要负责清理流经郧阳区辖内170公里汉江水面漂浮物。特别是3艘清漂船投入使用后,清漂效率较以往提升5倍以上。“我们年均出动船只800余次,累计清理垃圾超2700吨,汛期最高单日打捞量近80吨。”队长肖安山的话语里,藏着日复一日的坚守。

守护汉江的力量,远不止于此。河湖长牵头、检察长监督、巡库员分片驻守,再加上300余支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队,郧阳区已构建起多层次的常态化管控机制。40名村组巡库员分段包保120公里库岸线,管护97条河道,清漂总量超4万吨,让守护力量延伸到每一段水域。

离开汉江郧阳段,继续上溯到最大支流堵河方滩段,张湾区“湾清清”保水护水志愿服务队队员温红清正在和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手持工具清理河道垃圾。随着该区水域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项目的推进,河道两岸生态持续改善,方滩乡成为市民近郊游的首选地。以此为代表,张湾辖区7万余名志愿者以点点微光汇聚星河,让保水护水成为融入日常的动人风景。

在茅箭区,民间河湖长与志愿者们风雨无阻的守水护水故事《答案》荣获水利部优秀奖,生动诠释了“政府主导、群众共护”的磅礴合力。

截至目前,十堰市已建立起“8+10+N”(8个综合性、10个区域性、N个专业行业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成立环保志愿服务队2000多支,建设志愿服务站点5700多个,构建起市县乡村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全员参与的环保志愿服务体系。

越来越大的“朋友圈”

同饮一江水,共做“守井人”。

十堰市着力深化京堰两地民间交流,建立重要节点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交叉互动活动平台,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已开展“饮水思源 感恩十堰”宣讲等活动200余场次,联动“京津冀豫鄂”15座重要节点城市举办青少年守水护水节水主题巡讲,十堰保水护水节水“朋友圈”越来越大。

同时,十堰市深入开展“美丽十堰 我们在行动”专项活动、碧水保卫战、“幸福河湖共同缔造行动”“最美守井人”评选活动,实行守水护水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开展十大优秀环保志愿服务队、百名优秀生态环保志愿者评选、“节水护水爱水”公益广告征集等活动,让守水护水节水家喻户晓。

在8月13日举行的“美丽中国,志愿有我”南水北调九省(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合行动启动仪式上,生态环境部宣教司、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中央社会工作部五局共同为南水北调九省(市)18个志愿组织代表授旗,鼓励大家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共同携起手来,汇聚磅礴力量,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共同承担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使命。

按照《“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年)》部署,在生态环境部和中央社会工作部指导下,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南水北调九省(市)生态环境厅(局)和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共同主办“美丽中国,志愿有我”——南水北调九省(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合行动,并编制了《联合行动方案》。联合行动于2025年8月13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开展,主要内容包括启动仪式、展示交流、业务培训、系列主题活动等,致力于加强跨部门、跨省(市)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凝聚九省(市)志愿服务力量,共同守护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生态环境。

下一步,联合行动将动员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结合各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推广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志愿服务实现供需对接;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重点培育兼具示范性与地域特色的项目等。

牵住机制和法治的牛鼻子

在十堰,守水护水“一张网”已然形成。

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和10个县(市、区)分中心,所构建的“1336”水质智慧监测制度让一切污染可能无所遁形。

同时,近年来十堰不断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和支沟分片包干治理体系,2489条大小河流配齐“管家”,河(湖)长制获国务院激励。“五长(河湖长、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联动”机制凝聚起强大监管合力,专项执法利剑出鞘,河湖管理秩序井然。建立全市县级党政正职环保问题直报制度,县(市、区)生态环境局长交叉任职破除地方保护藩篱。跨省联防联控,市纪委监委专设水源保护监督室,压紧压实政治责任。

立法刚性约束落地生根,制度保障筑牢护水根基。十堰市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法规,筑起坚实法治堤坝。同时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出台实施《守水护水行为规范》。

武当山特区创新推出“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模式,为“‘河’我一起”守水护水洁美家园活动落地生根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模式以基层治理网格为基本划分单元,绘制“文明河流创建包保路段表”,组织志愿者走街入户,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科普环保政策,引导群众不向江河倒污物、排污水、扔垃圾,从源头守护“一泓清水”;同时,积极动员群众家属、亲朋好友及周边邻里加入守水护水志愿队伍,携手开展垃圾清理、水面清漂、生态修复等行动。

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说,十堰将进一步抬升服务国家战略的思想标高,坚决扛牢保水护水政治责任,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和志愿服务体系,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库区。(吕伟、叶相成)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