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25米大竖井完工 湖北两大水库隔空“牵手”提速

时间:2025-08-11 09:13 来源:极目新闻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1754874817IFTT5MWU

10号竖井施工现场 通讯员供图

国家重大战略性水利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迎来关键节点。8月8日上午10时18分,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后坪镇前坪村的引江补汉工程5标段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道工序完成,由中铁隧道局承建的10号竖井正式宣告完工。这座设计深度达484.25米的深大竖井,不仅是全线首个完工的深大竖井,更打通了主隧道施工的“生命通道”,为后续硬岩掘进机安全作业和主隧洞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串联两大水库,构建南北水网动脉

引江补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后续核心水源工程,肩负着“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的重要使命。工程输水线路总长约194.7 千米,其中隧洞长度达194.19 千米,几乎全程以隧洞形式穿越鄂西山区。线路由南向北依次穿越宜昌市夷陵区、襄阳市保康县、谷城县及十堰市丹江口市,建成后将实现长江三峡水库与汉江丹江口水库的“隔空牵手”,从根本上提高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

建设方中国南水北调江汉水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主隧洞埋藏深、距离长,工程全线共布设20 条施工支洞及竖井,作为主隧洞施工的“咽喉要道”。10号竖井便是其中的关键工程,其净断面直径7.8 米,井深484.25 米,成型后相当于当前173层高的房屋高度。该竖井于2024 年6 月开工建设,建成后主要承担井底联通洞及输水主隧洞钻爆段施工时的出渣、人员输送、设备转运及物料供应任务,是保障主隧洞施工效率的核心设施。

动态管控 + 智能赋能破解施工难题

“竖井施工面临三重‘拦路虎’:围岩破碎且岩性复杂、地下水丰富、井壁稳定性差。” 中铁隧道局项目负责人李连华坦言,复杂地质条件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为攻克难关,施工团队组建“深大竖井攻坚克难尖刀连”,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和智能装备应用,通过标准化作业流程优化开挖、出渣、初期支护、衬砌等全工序,推动施工效率持续提升,实现竖井月进尺最高达64米的佳绩。

在施工工艺上,10号竖井采用全断面钻爆法施工,搭配伞钻钻孔爆破、中心回转抓岩机装渣、缠绕式绞车提升出渣的标准化作业模式。团队紧扣“动态设计、精准施工”核心技术路线,打破传统静态参数施工模式,创新推行“一环一总结、一环一提升、一环一考核”机制,构建“动态交底、动态作业、动态验证”全流程闭环管控体系。针对超欠挖现象,项目部多次组织专家论证,通过优化爆破参数确保每次爆破后岩面成型达标,将井壁修整量降到最小,有效减少后续欠挖刷帮与超挖回填工作。

在工艺工法优化上,项目以缩短单循环作业时间为突破口,细化各道工序的工作内容与时间节点。通过“五新四小”创新实践,钢筋安装作业时间由最初的15 小时缩短至6 小时,掘进效率稳步提升。针对竖井穿越基岩全强风化、弱风化带时围岩极不稳定,易出现软岩挤出变形、局部坍塌、片帮等问题,团队创新引入智能环控和AI 技术打造智防系统,实时监测风险隐患,筑牢安全生产屏障。

此次10 号竖井率先完工,标志着中铁隧道局在水利工程深大竖井施工领域实现首次突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为全线深大竖井施工提供标准化经验借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全力推进 653.26 米深的 9 号竖井及剩余工程高质量建设。” 李连华表示,引江补汉工程建成后,将为汉江流域沿线地区城乡生活和工业补水提供有力保障,为湖北支点建设和国家水网建设贡献重要力量。(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黎先才 通讯员 王丹 姚浩峰 实习生 陈雨菲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