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8时,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秭归县归州镇卫生院血液透析室的病床上。47岁的向立金静静躺着,手臂上的动静脉瘘管连接着运转的血透机,鲜红的血液在管道中循环过滤。透析机规律地发出嘀嗒声,护士轻声记录着参数——这是向立金每周三次的“生命重启”时刻。
2020年2月
向立金因严重水肿就医,被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尿毒症),从此与血透结缘。他在县人民医院透析三年,每月奔波于县城与归州镇盐关村之间:租房、车费、误工……年均额外支出超万元。家中年迈父母、读大学的儿子和6亩柑橘园,全靠妻子田金平勉力支撑。“那时橙子疏于打理,一年只收1万多斤,日子紧巴巴的。”他回忆道。
2023年4月
转机发生。归州镇卫生院血透科正式运行,向立金成为首批回乡治疗的病人。“现在透析完就能骑摩托车回家!”他指着窗外的摩托车笑道。卫生院免费提供住宿,省去县城租房开销;治疗间隙能照看果园,去年柑橘增产1万多斤,增收近两万元。“在家门口治病,每年省下1万多元,橙子也管好了,双份踏实!”
如今,向立金每天清晨骑二十分钟摩托车抵达卫生院。透析后短暂休息,下午便赶回果园修枝施肥。81岁的父亲向培佃感慨:“以前他总累得直不起腰,现在还能帮我担两筐橙子哩!”
秭归县地处鄂西山区、三峡腹地,境内呈“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格局,长江穿境而过将县域分割为南北两岸,形成“一江两岸三毗邻”特殊地理格局。
全县350名患者中,60%居住在偏远乡镇,需每周2-3次血液透析。偏远患者单次往返车费80元、餐费40元,年交通食宿支出超1.2万元,占农村家庭年收入30%以上。患者需凌晨4点出发、深夜返家,单次往返耗时6-10小时,因舟车劳顿导致血压波动等并发症发生率增加23%。78%患者因长期异地透析无法兼顾农事生产。
为打通山区血透服务
“最后一公里”
秭归县实施“血透病人回家工程”
聚集“三向发力”破题
向“精准覆盖”发力
织密“1小时服务圈”
该县立足“点多面广线长”特点,科学划分“环城区、环西南、环江北”等五大服务圈,新建两河口、归州等4家乡镇血透站,配备25台透析机、27张床位,服务半径控制在低山区30分钟、中高山区60分钟内。归州镇血透站让盐关村患者就医距离从2小时缩至20分钟。杨林桥镇血透站投用后,将患者就医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分钟。
向“能力跃升”发力
筑牢技术“生命线”
以县人民医院为医共体牵头单位,构建“1+4”技术帮扶体系(1家县级医院+4家乡镇血透站)。“驻点带教”破解技术盲区,县级专家驻点1-3个月,手把手培训穿刺、设备操作等核心技能;“进修提能”锻造骨干,组织乡镇医护到上级医院进修10余人次,提升服务效能;“质控督导”守牢安全,制定20项核心指标,每季度现场指导,实现“零感染、零事故”。
向“创新服务”发力
打造“有温度的生命驿站”
针对患者“透析后无落脚处、生活帮扶缺人手”痛点,改造职工宿舍为“生命长廊”,提供免费住宿;组建“医路陪伴”等志愿服务队,开展陪诊、生日关怀;优化医保报销,单次自付费用降至100元内;简化门诊慢性病办理流程,远程指导当天入住治疗。
秭归县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杜承文:
截至目前,全县4家乡镇血透站累计服务患者96人,年均节省交通食宿支出1.8万元,累计减负300余万元。
96名“外漂”患者回归家庭,实现“上午透析、下午务农”,60多名曾因透析在外辗转的患者,能与家人围炉守岁,家庭年收入平均增加 2.1万元。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