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吕前玲 于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有这样一群新业态劳动者——网约车司机。他们用车轮描绘城市脉络,以善意点亮文明,成为市民出行的贴心服务者。今天的《新职人体验记》就让我们记者于晨跟随万顺叫车的司机师傅,一起看看网约车司机们是如何在密闭车厢里见证着人间百态,用导航路线绘制出这座城市的温度图谱。
记者通过体验式报道记录了网约车司机的工作日常。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网约车司机群体作为新业态劳动者,用车轮丈量城市脉络,以服务温暖市民出行。
跟随万顺叫车平台的周萍师傅,于晨进行了职业体验。周萍是一位有八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司机,她向记者介绍了日常工作安排:通常在上午运营三个多小时后,会利用中午电价优惠时段充电休息。新能源车的使用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使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在体验过程中,记者发现网约车工作存在明显的时段性特征:早晚高峰订单密集,而平峰期则需要耐心等待。周萍师傅还分享了夜间运营时遇到的困扰,如醉酒乘客失联等情况。通过实际接单、接送乘客等环节的体验,也让记者深深地感受到这份职业的辛劳与不易。
记者手记 | 网约车:钢铁躯壳里的城市听诊器
周萍师傅的八年方向盘,早已成为丈量城市情绪的听诊器。密闭车厢内,她见过深夜加班族蜷缩在后座的疲惫,安抚过艺考学生颤抖的指尖,也在暴雨夜为迷路老人多绕三公里。网约车司机的真实战场,不在导航地图,而在人心褶皱处。
充电桩前争分夺秒的午休、醉酒乘客失联时的焦灼、堵车时无声计算的时间成本……这份“自由职业”的残酷真相,是精准到秒,挤压每一分钟的“错峰生存”。
坐进驾驶座才知道,这方向盘握着的不只是方向,还有生活的份量和乘客的各种情绪。下次打车,下车时说句“师傅辛苦了”,或者万一要取消订单,提前打个电话告诉一声,别让人白跑空等。这些小举动,对这些城市摆渡人来说,他们的付出,原来就藏在这些路上的风景里。
编辑:吕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