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新语丨​莫让招生焦虑成为诈骗温床

时间:2025-07-02 10:27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假面披光巧弄弦,温情陷阱饵藏镰。骗子总是善于伪装,用花言巧语设下陷阱,看似温情实则暗藏杀机。

教育部近日发布高校招生预警,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信息,勿存侥幸心理、勿信不实信息,严防诈骗陷阱。这份预警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招生季某些触目惊心的现实:每年此时,多少“内部指标”“保录取”“低分高录”的诱人谎言如病毒般悄然传播,又有多少家庭因这些精心设计的骗局而蒙受巨大损失。当焦虑的阴影笼罩教育,诈骗便有了滋生的温床。

“病急乱投医”的焦虑心态,正是诈骗得以趁虚而入的深层土壤。在“一考定终身”的沉重压力下,许多家庭对录取结果忧心如焚。骗子们深谙此道,他们利用信息差,精心编织“捷径”幻象——那些所谓“内部渠道”的承诺,恰如潘多拉魔盒的钥匙,释放出无谓的侥幸心理,让人忘却常识。更有甚者,打着“教育规划”的幌子兜售天价服务,实质是收割焦虑的镰刀。当对学历的过度崇拜成为社会现实,当“落榜”被视作难以承受之重,理性判断便在焦灼中悄然崩塌。

然而,若仅将责任归咎于“病急乱投医”的个体,未免有失公允。官方信息渠道在“最后一公里”的触达性与清晰度,也需深刻反思。某些地方招生政策解释模糊、咨询电话难以接通、信息更新迟滞,无形中为虚假信息留下蔓延空间。当权威声音无法及时、精准地覆盖每个角落,那些潜伏于家长群、社交平台的诈骗话术便乘隙而入,填补了信息真空。

因此,遏制招生诈骗,需构建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防护网络。一方面,教育部门与高校应主动“向前一步”,让官方信息以更清晰、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目标人群。不妨利用短视频平台、AI智能助手等新媒介,将政策解读、常见骗术拆解为通俗易懂的“微内容”,让权威声音真正穿透信息迷雾。另一方面,社会观念更需深层革新——教育之路本应多元宽广,当破除“唯名校论”的执念,当“终身学习”成为共识,对“一考定终身”的焦虑才可能真正消解,骗局便失去赖以存续的养分。

教育部的预警是善意的提醒,亦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一次重要加固。招生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公平一旦被诈骗蛀蚀,伤害的远不止个体——它侵蚀的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公信力。

当录取季的紧张再度降临,请让理性成为最坚固的盾牌。官方信息是唯一值得信赖的罗盘,而全社会共同构建的透明、畅通的信息环境,才是抵御诈骗迷雾的最强灯塔——唯此,方能真正守护千万考生以及考生家庭的未来,让教育公平的光辉不被任何阴霾遮蔽。

相关链接:

教育部发布预警: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上当受骗

编辑:陆兴敏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