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星”高地旗飞扬 ——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纪略

时间:2023-11-28 19:25 来源:十堰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村庄绿树成荫,院落整洁亮丽,百姓安居乐业……初春,走进秦巴山腹地竹山的乡村,一幢幢庸派民居别具风情,农户家门口的“十星”牌分外夺目。

从走向全国到示范全国,从刘云山等中央领导批示全国推广到唱响全国,“十二五”,竹山与时俱进、不懈创新,追“星”逐“梦”,打造十星高地,擦亮“十星”品牌,引领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

不懈创新 星光灿烂耀神州

“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值得学习。”2013年4月17日,参加全国创建星级文明户工作座谈会的代表在上庸、溢水、麻家渡等镇考察,如是赞誉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

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被中央文明委、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执著坚守二十年后,竹山“十星”创建成为享誉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个中缘由何在?

进入“十二五”,如何让“十星”创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竹山顺应时代变化,为群众量身定制“十星”创建内容、创建标准、激励机制,引导群众从争荣誉转为“以道德星为基础、一星促九星”,激发“创星就是创业、追星就是追求幸福”的创建热情。 

“一家出了三个老板,年收入15万元以上”,溢水镇东川村村民陈必国让乡邻刮目相看。三年来,在“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会上,他年年捧回金灿灿的“十星”牌。此前,靠种地勉强为生的陈必国缺少“致富星”。深受触动的他,用房屋抵押贷款,购买装载机干活,还劝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回家创业:一个跑运输,一个采砂石。

为使“十星”创建成为群众的一种自觉行为,竹山在创新“十星”创建激励机制上下工夫,让更多群众享受“十星”创建带来的实惠。2012年,竹山出台“十星级文明户管理办法”,创新“十星”、“设星”、“创星”、“评星”、“授星”、“管星”、“护星”、“用星”创评机制,建立完善农户“追星”、党员“护星”、镇村“抓星”、部门“帮星”、领导“联星”工作机制,规范创建活动,激活创建细胞。更为重要的是,竹山探索建立“3+X”激励机制,即农户在具备道德星、法纪星、卫生星3颗“基础星”基础上获得其它星的,凭村或社区开具的“星级证明”可获得信用贷款、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惠农政策扶持,在相关行业窗口享受“十星户绿色通道”,更便捷、优惠的公共服务,激发了群众争“星”创“星”热情。

此外,竹山每年还从“十星级文明户”中遴选出优秀代表授予示范户称号,县委、县政府为“十星级文明示范户”颁发荣誉证书并予以奖励,其子女可享受中考在县内就读加5分、县内景点旅游门票5折及在县级医院住院不受起付线限制等优惠政策。

不懈创新创造,竹山捧出的灿烂“十星”光耀神州。

追星树德 文明开花满园红

上联:存好心当好人最好惟德;下联:行善举厚善德上善若水。两年来,这副对联在竹山一个个道德讲堂上多次出现。

“十二五”期间,竹山将“十星”创建与道德讲堂完美融合,将过去以“致富星”为首变为以“道德星”为基础,将过去面面俱到创“星”变为重点聚焦孝老、诚信、节俭等时代主题上,开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实践,打造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引领区和全国农村道德讲堂示范区。

讲道德,追“十星”。2012年夏,昔日连13.5元电费都不愿交的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一村民,自发为道德讲堂捐赠2台柜式空调、为留守儿童爱心家园捐款7万元。

全国“十星”创建发祥地竹山,以近百个道德讲堂为载体唱德、诵德、树德、议德,以自觉实践为途径传德、积德,讲出城乡文明新风,催生一个个道德模范。稚嫩双肩撑起一个家的“全国美德少年”徐航、杭州街头救人不留名的“最美姑娘”周丽、长期奋战“防艾”一线的全国“最美村医王焕云”、累倒在村支书岗位上的“中国好人”王耀林等一大批道德典范,树起一面面道德旗帜,汇聚出强大正能量。

“歌儿一唱开了言,要把‘道德星’来宣传,尊老爱幼做模范,文明礼貌受称赞,树立正确人生观,美好品德万古传。”每当夜幕降临,在宝丰镇施洋路社区中心广场,表演队演唱的《十星歌》吸引众多群众观看。

像施洋路社区一样,竹山农村积极举办“十星歌”演出活动,农户门楣上悬挂“十星”牌、门上张贴“十星”春联,群众评“十星”、传唱《十星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置“十星文化墙”,“十星”文化如春雨滋润着农民的心田。

在“十星”文化的感召下,竹山在劳务输出多的乡镇成立近百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培育文化中心户1100户、十星好人家500户,1300多位“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

“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以“十善十美、十星光荣”为核心的“十星”文化流淌在群众的血脉里,根植于群众的心灵深处,崇尚“十星”成为农民最朴实的价值观:交友婚嫁看“十星”、合作创业看“十星”、经商贷款看“十星”、评先表模看“十星”。

“星”以载道,“文”以化人。一个个文明标杆、一个个感人故事、一次次道德实践,折射出竹山“十星”创建的深远影响,彰显了文明竹山的道德高度。

共建共享 和谐美景入画来

“‘十星’创建在破解移民安置难题、创新社会管理、统筹城乡发展、引领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农村实践‘中国梦’的有益探索。”2013年11月2日,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到竹山实地考察,纵论“十星”创建,盛赞“竹山经验”。

为避免创建活动陷入“单打独斗”,竹山建立健全农户创星、部门结对帮建、干部帮扶创星工作机制,91个县直单位与全县254个村结对共建,43个职能部门对口帮扶农户创星,合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县级领导带头问“星”研“星”,县直部门倾力帮“星”用“星”,乡镇村组合力评“星”护“星”,广大群众奋发争“星”创“星”,全民携手点亮“十星”。

潘口乡潘口河村发展的3000亩板栗基地,一部分农户因种植技术和管理跟不上,种植效益不高。2012年,全国文明单位十堰供电公司、竹山县投资开发公司帮建潘口河村,将帮扶重点放在“发展星、致富星、科教星、文体星”等方面,请来技术人员指导板栗基地管理,帮助发展500亩优质核桃,投入50多万元新建十星文化广场,使该村成为新农村建设样板。

“十二五”期间,竹山整合涉农资金,按照“十星”标准,在农村实施“十改十建”,改造、新建2万余户庸派民居,建成100多个文明示范村院,4万农户住进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水泥路修到门口,公交车开到村头,卫生室、图书室、健身广场建在身边。

坡屋顶、马头墙、粉白墙、朱红门、格子窗,行走在竹山百里城镇带、百里生态经济带,庸派民居整齐划一、古朴典雅,村庄清新亮丽,民风和谐淳朴。

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生活乐起来,竹山农民在参与“十星”创建中共享实惠,激情奔向富裕、健康、文明之路。目前,竹山建起1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建成5万口沼气池,1206个自然村实现通水、通电、通水泥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3.5万水电移民和谐搬迁,80%农户饮上了安全水,农民“参合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蝉联第四届“全国文明县城”,荣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60%以上的农户摘得“十星”。

围绕发展创“十星”,争创“十星”促发展,山城竹山如今星光满天。(特约记者 黄治荣 方荣华 张华魁 范珉)


编辑:万林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