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蒋巍)6月初,省委书记王蒙徽在十堰调研时强调:十堰要扛牢“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下定决心,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决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底线。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市从渔民中择优选聘了300多名护水员,成立了汉江“清漂队”,负责清理水面漂浮物,他们被称为汉江守望者、源头“守井人”。
6月,汉江已进入汛期,气候变化和江水消涨带来了许多水面漂浮物,清漂员们迎来了最为忙碌的时节。
清晨七点,夏日的阳光开始在库区水面跳跃,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的清漂员张绪春,已经和队友们工作一个多小时了。
常态化开展护水,库区水面几乎见不到白色垃圾,漂浮物主要是雨水冲刷而下的枯枝和断木。这些漂浮物虽然数量不多,但腐烂分解后会对水质造成影响,所以,将它们打捞起来是清漂员们的重要工作。
“小的漂浮物七八十斤重,大的漂浮物有上百斤,需要三个人合力才能打捞起来。”张绪春今年55岁,他所在的清漂队负责的水域长度有十几公里,由于库岸线曲折,沟汊密布,他每天只能往返一趟,一天的活儿忙完,张绪春常常腰酸手麻,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
张绪春表示,近期工作量大,阴雨连绵,上游冲下来了很多木头,每天打捞的总重量在3吨左右。
烈日照射,热浪蒸腾,夏季的清漂船无异于一个烤箱,又闷又热的船舱根本坐不了人,大家只能在甲板上承受太阳的烘烤。
丹江口库区清漂护水员余和兵介绍,热的时候穿鞋在船上都烫脚,太热了就往身上舀水降温。临近中午,甲板的温度几乎达到50℃,张绪春和同伴们把船靠岸,清理岸边的枯死树木。
一年四季在江面上作业,清漂队员们时常会遇到突变的天气。据了解,去年年底,张绪春在岸边作业时,还曾意外落水。
张绪春介绍,有时候前一秒还是大太阳,下一秒就变天,浪拍打船身,人都站不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能放弃,要想办法把漂浮物清理完,不能让风把它们刮到大坝方向。
2019年7月,汉江十年禁渔。丹江口市清理取缔12万只网箱,726处养殖库汊,一万多渔民“洗脚”上岸,转产转业。张绪春舍不得水上的生活,选择加入清漂队。
张绪春说,他在河面上待了32年,对这片熟悉的水域充满了感情,突然上岸后就有些不自在,之后便响应政府号召,当起了护水员。
因为是水上作业,政府优先从持有捕捞证的渔民中挑选护水员。张绪春所在的关门岩村,17人有捕捞证,村上采取抓阄的方式挑选了10人。张绪春说,他抓阄时,看到纸条上写了个“有”字,当时可高兴了。
护水员每个月只有1200元的收入,和打渔的收入没法比。但张绪春觉得,只要能留在水面,能守着这一库清水,他就知足了。他说,虽然很多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但他选择留在家乡,守着这一方水,垃圾清理干净了,河里水变清了,守护一江清水北送,他就打心眼里高兴。
除了当护水员,他还承包了十几亩土地种植橙子,每天六、七个小时的巡河之后,他就回到橙园进行管护。
张绪春说,目前种有12亩地左右的橙子,一亩地能产3000斤果实,水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游客们可自行前来采摘橙子,最低价3至5元一斤。
每年,橙园能给张绪春带来七、八万元的收入,这也让他对守护这片绿水青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河水变得更加清澈,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许多游客选择在当地租房或入住民宿,享受旅游的乐趣,目前,当地涌现出了十几家民宿,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村民们增加了收入。
这些成果,让张绪春他们倍感自豪。只要身体允许,张绪春和同伴们会把巡河清漂的工作一直做下去。他说,只要能看到这一库清澈的碧水,所有的艰辛都会一扫而光。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