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七夕”非遗文化燃点不断,吸引新华社采访报道

时间:2022-07-27 18:07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31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姚超 袁春艳)近日,新华社湖北分社摄制组一行来到郧西县,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郧西七夕”展开专题采访,聚焦拍摄与牛郎织女七夕传说故事相关的自然景观、实物遗存,及以七夕文化为内涵的民俗活动等。通过真实的镜头,面对面的采访交流,深度对话郧西七夕文化。

37

在上津古镇,拍摄团队用镜头记录七夕“巧食”——花馍的制作过程,并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郧西七夕》第三代传承人陈西霞面对面采访,了解郧西先辈流传下来的七夕习俗,领略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旗锣伞扇、八抬大轿、十里红妆……在观音镇双石沟民俗村,记者架起摄像机,记录下郧西特有的“七夕”婚俗表演《十里红妆》;在汉锦坊,市级非遗项目《郧西传统手工织布》第三代传承人邱敬晓正端坐在织布机上,一梭一梭,忙碌的织布。拍摄团队拉近镜头,记录手工织布的全过程,同时外景记者出镜,用中英双语详细解说了中国的织锦传统和技艺;在郧西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牛郎织女飞天丝巾、七夕文化书灯、三书六礼十里红妆长卷手办礼、七夕美人茶等满载着厚重郧西文化的“郧西做东”产品都深深吸引了记者,驻足观赏并拍摄记录。据悉,此次拍摄相关报道将于8月初以中英文、文图视融合报道的形式在海内外播发。

34

近年来,郧西县作为“七夕文化发源地”,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郧西七夕”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全面实施“非遗+”工程,持续打响“天上七夕、人间郧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两大旅游品牌和“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公用品牌。 

32

非遗文化推动品牌建设。“在前些天的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郧西七夕特色非遗展位上,琳琅满目的特色文创产品深深吸引了我”,此次前来采访的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喻珮说道。近期,“郧西做东•走进柯桥”、“郧西做东•走进吴兴”郧西公用品牌发布、文旅暨招商项目推介会分别在浙江柯桥、吴兴举行,与此同时,第三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上,中国喜鹊之乡、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郧西县也成为“重头戏”。郧西七夕元素在国内各种大型推介活动频频亮相,获得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纷纷前来深度挖掘郧西七夕文化。

35

非遗文化引爆乡村旅游。在观音镇刘家湾村七夕湾项目中,郧西县文旅局深度融入七夕文化,持续开展传统文化展演进美丽乡村示范点活动,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村入户,引爆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观音镇双石沟民俗村,每日持续组织开展《十里红妆》花轿迎亲演出和老电影黄梅戏《牛郎织女》主题电影展映活动,日均吸引游客1000余人。同时郧西文旅局完善该景区特色民宿、景观廊道、旅游商品展销、非遗民俗馆等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天河蒸菜、乞巧美食等体验项目,实现传承一个非遗项目,带动一批产业的目标,带动周边7个村1200余户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户均年增收1.5万元。

38_副本

非遗文化点燃市场经济。全面推进“文化+”“+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文化产业高地,丰富文化产业业态。郧西县启动了“郧西做东”公用品牌建设推广,借此宣传推介郧西特色农产品,充分挖掘七夕文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打造全省甚至全国知名的区用公共品牌,带动郧西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目前,通过引进专业团队,已精心设计生产“郧西做东”文旅产品500余种,涵盖文创、农创、科创三大系列。建立了“中国七夕文化生活馆”,线上和线下同步开展运营,实现销售收入600余万元。通过集中创意,把文化注入产品,把产品做成文化,使“南来北往 郧西作东”这一公用品牌深入人心、备受欢迎。

36

经过多年努力,郧西非遗项目正焕发新的生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郧西县登录入档的非遗资源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技艺、戏曲、民俗等十大类100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省级4项、市级17项、县级128项。“天上七夕•人间郧西”成为无数人向往的爱情故里,“天子渡口•古塞上津”正绽放新的魅力!

微信图片_20220803094309

编辑:郭梅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