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春季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气温逐渐回暖,体内新陈代谢到了最旺盛的时期,血液循环加快、呼吸消化功能增强、内分泌激素尤其是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正是他们长个儿的黄金时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各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统计材料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儿童的生长速度在一年四季中并不相同,春季长得最快,大部分的孩子能长2厘米左右,身高增加值等于9月到11月这3个月身高增长的2-2.5倍。
3月26日下午,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邓幼平,教你带孩子科学长高。
关于孩子长高的三大误区
1、要长高,多补钙?
错!
首先,孩子能长高,离不开生长激素的分泌、膳食营养的均衡、必要的运动等,这不是单纯补钙就可以的,当然缺钙也不行,科学防缺钙补钙才最重要。
其次,单纯补钙、补过量反而不好。钙片吃得过多,孩子便秘不说,骨折、骨骼过早钙化都可能找上门。
只喝奶或喝太多奶,孩子正餐吃得少了,营养摄入就会受到影响,反而影响长个儿。
2、孩子个不高,是晚长?
错!
事实上,晚长的情况虽然有,却不是全部!家长盲目地“静待花开”,很可能发现孩子青春期也没长起来……
所以,发现孩子个不高,别直接认定是“晚长”。最好的办法是带孩子去医院儿科看看,通过测骨龄,确认孩子是一切正常,还是生长发育迟缓,然后对症“治疗”。
3、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
错!
孩子身高70%来自遗传,爹妈都有份,不存在谁多谁少。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给出了实证:
爹妈对孩子身高的遗传度分别为0.89和0.87,不存在差异。
那么,怎么科学估算父亲和母亲身高对孩子的影响?矮小儿童长不高怎么办?医学上如何帮助小孩长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邓幼平做了以下解答:
孩子的身高随妈还是随爸?
遗传在孩子身高影响因素中占比大概为70%,是父母身高共同来决定的,没有随爸爸随妈妈之说。
- 男孩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
- 女孩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
遗传身高估算仅仅是理论值,有一定的波动范围,是否能发挥或突破遗传身高,后天因素很重要。
邓幼平强调,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孩子身高也会受到疾病,营养,运动,睡眠,心情要素的影响,所以说父母个子高孩子不一定高,父母个子矮孩子也不一定矮,科学身高管理很重要。
矮小儿童要做哪些检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邓幼平指出,矮小儿童的诊疗有四个部分:
✔ 病史询问
询问母亲的妊娠史,孩子的出生史,家族身高情况以及父母青春期发育情况。
✔ 体格检查
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年生长速率、体重指数,评价性发育分期,测量上下部量比例,检查头面部、躯干、四肢有无特征性体征以及心肺肝肾有无畸形和慢性病变。
✔ 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甲状腺激素的检测。
✔ 特殊检查
包括骨龄测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测定、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他激素的测定(性激素、泌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等)、垂体核磁共振的影像学检测以及基因检测等。
孩子长高抓住两个“黄金期”
邓幼平说,在儿童身高发育的过程中,有两个生长“黄金期”,分别是 3 岁前和青春期。
3岁前:
是孩子的身高变化最快的阶段,三年加起来能长45cm左右,一天一个样。
青春期:
女孩从10~12岁、男孩从12~14岁开始青春期发育,身高突增,年增长速度可以达到每年7~8cm,快的甚至达到每年10~12cm。
要想让孩子的身高突破遗传的局限,把握住孩子长高的“黄金期”,利用环境因素对孩子的身高进行科学地干预很有必要。
✔ 充足的睡眠
一般来说,新生儿要保证每天14~20小时;1~3岁为12~14小时;4~7岁需要11~12小时的睡眠;青春期(13-17岁)的孩子每天需要8-10小时的睡眠,并让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
✔ 均衡的饮食
保证奶、肉、蛋、各种水果蔬菜的均衡摄入,注意多样化的合理搭配,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 合理的运动
1~3岁的宝宝每天至少保证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3 岁后要保证每天至少2小时户外活动;5~17岁的青少年每周至少锻炼3 次,一次锻炼至少需要累计1小时中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年幼的孩子可以做一些伸展运动,简单的抛球游戏等;年长一点的孩子可以学游泳、打羽毛球等。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避免运动过度。
医学上如何帮助孩子长高?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邓幼平对家长有以下3点建议:
1、因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矮小症,可通过补充甲状腺素后长高。
2、因生长激素缺乏,或特发性矮小、小于胎龄儿等其他矮身材适应症,可使用生长激素进行干预治疗。
3、因垂体肿瘤引起的身材矮小,需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进行相应激素的替代治疗。
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安全吗?
邓幼平介绍,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生长激素缺乏及相关适应症,在使用生长激素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糖、胰岛素、甲状腺功能水平。
应用生长激素治疗后的副作用:
✔ 注射局部红肿,与药物制剂纯度不够以及个体反应有关,停药后可消失。
✔少数注射后数月会产生抗体,但对促生长疗效无显著影响。
✔较少见的副作用有暂时性视乳头水肿、颅内高压等,多数情况下,会随着用药时间症状相应降低直至完全消失。
✔有增加股骨头骺部滑出和坏死的发生率,但危险性相当低。恶性肿瘤或有潜在肿瘤恶变者、严重糖尿病患者禁用重组人生长激素。
如果生长激素治疗前不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影响智力的因素,生长激素治疗不影响智力发育。
生长激素不参与性发育的调节,性发育由性激素参与调节。
生长激素不会影响孩子自身生长激素的分泌,因为患者正是因为本身不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或不能发挥作用才要外源性给予生长激素治疗,这些都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较小有效剂量,极个别稍有抑制的在停药后数月可恢复至治疗前分泌水平。
编辑:张红艳